新續高僧傳序
楊度
衡陽喻子昧庵,因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之聘編輯《新續高僧傳》。據明季沙門如惺所撰《明高僧傳》推而廣之。始于北宋,終于前清,凡六十六卷。自名之曰四集。而以梁沙門慧皎之《高僧傳》十六卷爲初集,唐釋道宣之《續高僧傳》四十卷爲二集,宋釋贊甯之《宋高僧傳》叁十卷爲叁集。今所編輯續一二叁,故雲四集。喻子編輯既已,徵序于虎禅師。且告之曰:取今《高僧傳》四集,合前叁集觀之,中國數千年佛教人物,盡在是矣!求佛法者,當觀于此。
虎禅師曰:唯唯否否。今所傳者,名曰高僧。佛所說法,因僧而傳。佛法與僧,同爲叁寶。今傳高僧,即傳佛法。欲求佛法,須識高僧。欲識高僧,有其叁義,請略言之:
因能說法,故曰高僧。因能學佛,故曰高僧。所說之法,即學佛之法,所學之佛即說法之佛。說法度人,學佛度已。以學佛爲說法,即以度己爲度人;以說法爲學佛,即以度人爲度己。知一切皆由識生,而力求轉識之智;知一切皆由緣起,而力求無緣之慈。戒行圓明,教理通達,如此高僧,是第一義。
然而高僧雲者,義不止此。此何以故
若以說法而名高僧,則法與不法邪正殊觀。法見未除,斯法執以起。若以學佛而名高僧,則佛與非佛聖凡異視。佛見未除,斯我執以起。二見二執,皆爲心障。斯障不淨,何雲高僧
是故,高僧雲者,必知無法可說,亦無說法之人,始爲高僧。且知無佛可學,亦無學佛之人,始爲高僧。此何以故
所說之法與能說之人、所學之佛與能學之人,皆以一心幻成二相。自心差別,不自外來。善惡相對而成,迷悟相因而至。有則俱有,無則俱無。必須能所盡消,斯爲心境不二。二生于一,一歸于空。既了性空,便知相幻。何者是法
何者是佛
一念不生,萬緣俱寂。必如此者,方爲高僧。是第二義。
然而高僧雲者,義不止此。此何以故
一切萬法起于因緣,成于對待。本來無法,因非法而有法;本來無佛,因非佛而有佛。去妄所以顯真,妄去亦無真可顯。明空所以破有,有破亦無空可明。故高僧者,又必能于無法可說而爲說法。所說者即無可學之法。無佛可學,而爲學佛。所學者即無可學之佛。其說法也,因病付藥,隨機應緣。遇相則說無相,遇性則說彙性。遇無相則說有相,遇無性則說有性。性相不二,自在通融.謂爲有法也得,謂爲無法也得,謂爲有佛也得,謂爲無佛也得,謂爲非法非佛也得,謂爲即法即佛也得。雖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實無一語言文字。—法都無而萬法盡有,萬法盡有而—法都無。實相無相,實性無性。即動即靜,即事即理。虛空粉碎之中,隨意建立莊嚴世界。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是爲高僧之說法,其學佛也,明心見性,當下承擔。我與如來,無二無別。即心是佛,不待他求。佛與非佛,遍立假名,心與非心,現前實相。叁世十方,無非一念。叁世止于當時。則一切時間何時非佛; 十方止于當地。則—切空間何處非佛。時時在祗樹園中,處處皆靈山會上。樹影山光,觸目皆成佛色;風鳴鳥啭,遇耳盡是佛聲。如此六根悉成正覺,一切世法何非佛法
—切魔事何非佛事
萬象如如,無欠無缺。無生可度,無佛可成。心、佛、衆生、一二無差別。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極樂淨土,只在娑婆。學佛之人,心不拒事,事不留心。緣來起幻,緣去還空。任性隨緣,了無擇別。逍遙自在,遊戲神通,無去無來,絕無挂礙。是爲高僧之學佛。如此說法,如此學佛,謂之高僧,是第叁義。
了此叁義,則能透過叁關,洞穿末後。—:切衆生,齊成佛道,有何分別可曰高僧
更知僧與佛、法叁位一體。一叁叁一,盡是假名。本無所謂高僧,而爲此《高僧傳》;雖爲此《高僧傳》而無所謂高僧。以我所觀,如是如是。
虎禅師說已,喻子曰:唯唯。四集既爾,一、二、叁集皆然。因請述之以爲《高僧傳論》,以爲《高僧傳贊》。
摘自《楊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