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心
道學
偶爾看到這樣的故事:
一個人去鄰居家借斧頭,邊走邊想:會借給我麼
難說!上次我向他借鋸,他就沒借給我!今天肯定也不會借給我的——我又何必自討沒趣呢……,待至鄰家,就對著正開門的鄰居大聲喊道:“你的斧頭留著自己用吧!”之後便怒氣沖沖地轉身回自家了。
此即所謂的“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例證!不過,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曾像那個借斧頭的人,使一些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對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過于認真,過于多心,患得患失——得之則心花怒放或喜不自禁,如瘋如狂;失之則滿腔憤怒或痛不欲生,如喪考妣。世間之人與世間之事,大多如此。(自心作崇而不知不覺!)
修行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探索出世正道而出外參學,原本無可厚非,可那一顆求法的心隨著愈走愈遠的身影,卻越來越亂:人雲參禅好,便隨之去打坐;人雲修密好,又會去求灌頂;人說念佛好,就趕快去找念珠……忙來忙去,一事無成。歲月流逝,悔之莫及。
當然,世上也不乏異常之輩:或是經過大喜大悲之後看破世事、識透人心,大有“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淡然;或是宦海浮沈,戎馬一生,又能知止常止,功成身退,歸隱田園,自去體會“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安然;還有那種“坐看雲起處,滿溪流水香”的悠然與“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的超然。
修行的人,如果能通身放下,善用其心,自任花開花落、雲卷雲舒,則必能獲得心靈的安詳與甯靜!這才是莫大的財富、微妙的禅那、真正的功夫。
修行的人,之所以灑脫,就是因爲明白此理---善識其心,善用其心。那怡然自得的心,如一顆璀璨明珠,雖長陷于淤泥之中,卻纖塵不染。這樣的心,若把握得住,身心無煩惱!無論是處于幽寂的深山,還是繁華的鬧市,皆是清悠閑靜的。于山則“孤峰頂上一茅蓬,老僧半間雲半間”,于市則“十字街頭好參禅”。
如是可知,心的力量,實在不可思議。“佛門難開,心誠則靈。”
摘自《寒山寺》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