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信仰觀(慧超)

  佛教的信仰觀 

  慧超

  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長河中連綿不竭;至今,猶如日月,施以光明,恰似風雨,普潤大地。教典,叁藏十二部,博大精深,浩如淵海;僧人,薪火相遞,燈燈相傳,代代輩輩高僧大德層出不窮;佛法僧叁寶,猶如世間之珍寶,有稀有、離塵、勢力、莊嚴、最勝、不改的意義。《涅槃經》說:“若能見叁寶,常住同真谛,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願。”勿庸置疑,其光輝燦爛的真理,真可謂是罄竹難書,是人們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司南針。

  佛教是“啓迪智慧,覺悟人生,引導正行,導人向善”的教育,或者說,佛教是利人利己,偉大的而又究竟的宗教,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可見宗教信仰的重要,乃與個人和諧社會,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

  何謂信仰呢

  信仰,就是信心瞻仰之意。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爲自己的行動指南或榜樣。亦即內心對某一對象,有了特勝的了解,因而生起一種崇敬、仰慕、好樂、渴求之心,而沒有絲毫的疑惑,謂之“信仰”。信仰在所有的宗教裏都是最根本的,《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在說明信仰的重要性。佛法的信仰是要能以純潔無疵的心態,誠摯善意的信念,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授教誡,便會成爲一種無形的力量、財富。信仰如同救命的船筏,能度我們從此岸到彼岸。

  如何信仰呢

  依佛法說:佛教徒對于佛法要有正確堅固的認識——勝解。勝解是信仰的前因,勝解後的信仰,才是真誠的信仰,理智的信仰,不是迷信。孫中山先生有句話說得非常確切,“有思想而有信仰,有信仰而後有力量”。

  古德說:“有信無智,增長愚癡”。信仰與理性相應,信智合一,是佛法的特征。梁啓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人世而非厭世,乃無量而非有限,乃平等而非差別,乃自力而非他力。”的確如此,“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故佛法的信仰是不離信順的正智來說的。

  正智是通達真理的利器,真理沒有正智去作正確的認識,就要産生種種的诤論:世間學者,講唯心,說唯物,你攻我伐,糾纏不清,推其原因,病在缺乏明晰的正智。信與智是聽聞或研究佛法的根本,缺一不可:信如兩手,智如雙目;無手就不能取得佛法的珍寶,無目就不能踐行佛法的正道。《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人,智爲能度”;古德說:“信如鏡的明淨,智如鏡的照物。”

  由此可知,佛法的方法是信仰與理智的合一,可見佛法的德行,對于真理是怎樣的尊重!可以說,佛弟子對于佛法的不斷努力,一貫的本于純潔無疵的淨信。這樣的信心現前,能使內心的一切歸于清淨,所以《成唯實論》中譬喻說:“信如清水珠,能清濁水。”這樣的純潔心情,爲修學佛法的根基,一切德行依此而發展,故此佛說:“我此甚深法,無信雲何解

  ”

  進而言之,佛教的信仰,必須所信的對象,有實、有德、有能。如信佛,佛是確實有的,譬如,公元前545年出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佛,他有大覺的智德,離煩惱的斷德,慈悲的恩德。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29歲出家,35歲成道,說法45年講經叁百余會,80歲涅槃。如今印度已經發現了佛陀出生、出家、成道、轉*輪、人涅槃的一生遺迹。其一生教化的事迹舉不勝舉,現今,都完整的保存在大藏經。所以說,佛是人性淨化的究竟圓成,確是值得我們信敬的。佛爲我們的導師,因佛的德能,能引我們趨向于世出世間善行: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一直達到與佛一致的境地。

  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時光易度,道業難成。”所以我們要相信佛陀的指津,珍惜當下的因緣、時間,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爲,一定可以走上光明的康莊大道,到達智慧的彼岸。《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我如良醫,應病與藥。”相信良醫的診治,可以獲得阿伽陀藥,治療煩惱疾病。

  在信仰之中,修持是最主要的,沒有修持就沒有宗教體驗,沒有宗教體驗就不容易産生堅定的信仰。既然如此,我們信仰之後,要怎樣去體驗佛法的偉大和快樂呢

   《瑜伽師地論》中說:“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只要人人信仰佛教,奉獻自己的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是一片淨土,人人將是一尊佛。佛教的信仰是淨化內心的清新劑,提升人格修養的階梯。人人奉行五戒十善,這個世界就能達到真正的和諧。正如星雲法師所說:有信仰凡事能守法,在佛教就是守五戒,不能亂殺生,愛護生命,自然身體就會健康,你不竊盜而能施舍布施,自然就會發財。如要家庭和諧;也不要求神問佛,只要能不邪淫尊重別人,那麼家庭便一定能和諧你不說謊多贊美別人,那麼自己的名譽自然會好。不亂吃,像酒、嗎啡、鴉片、強力膠、速賜膠,自然身體健康,理智清明而不會亂去侵犯人。因此福祿壽禧財,禮儀仁智信都俱全了,信仰宗教,精神會升華。

  總而言之,“茫茫長夜中,叁寶爲燈明,滔滔苦海中,叁寶作舟航”。只有走進佛教,讀誦經典,親近僧人善士,善護身口意業,按照佛法僧叁寶的教誡來規範自己的行爲,才能認識佛教,才會發信,也才能信的切,行的真。

  摘自《慈緣》2007年第10期

✿ 继续阅读 ▪ 佛教不贊成迷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