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然自得(了悟)

  安然自得 

  了悟 

  禅的本質是使人的生活充滿安詳真實情趣,使人們擺脫心理和情感的困擾,看到我們自在生活的本來面目,從而以最真實平常的心態來看待世事和享受我們擁有的真實自然的生活。

  禅告訴我們,生活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人類共同財富的過程,而不是勉強自己與人爭奪,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止境的人生欲望之中。人只要能回歸落實到生活的本身,接納自己,實現自己,就可以生活得安然自得。安適的情懷不是追求來的,不安的心也不是外面能強加給我們的。人的精神生活的關鍵是自己能否維持一個純真的心態。

  慧可禅師有一天問達摩:“我的心裏很不安,請老師爲我安心。”

  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上。”

  慧可想了好一會兒說:“我已經找過,可是找不出來。”

  達摩說:“好,我已經把你的心安上了。”

  在這麼簡短的對答中,慧可豁然領悟到自心本來;就是安的,所有的不安,是在生活上妄加挑剔、強作追;求所造成的啊。

  人的擔憂和煩惱,比事實情況要大許多倍。這是由于人類幾千年來,過度強調未雨綢缪,過度渲染憂患意識,誇大失敗的消極意義,而使得人類普遍染上一種不安意識。禅告訴我們,我們應當預做准備,但不可以變成懼怕的心態,因爲它會使我們變得不安。我們去做計劃,去保持細心謹慎的處世習慣,而不必爲此過分憂慮。我們保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心態,而不要存有與現實無關的擔憂,如果有這些不實虛無的擔憂,許多人便會一蹶不振,抑郁難安。

  有個智閑禅師,一次他問弟子說:“有一個悟道的人,他口銜樹枝,腳無所踏,手無攀附,挂在千尺懸崖上。這時,忽然有一位求道者來問佛法大意是什麼。如果開口回答,就要跌落深谷;如果不回答,則違背出家人隨時慈悲開示的本分。在這種情形下,他該怎麼辦

  ”

  當時在座的弟子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對答。

  這時座中有一位叫招上座的學生便站起說:“老師,先別問他咬在樹上怎麼辦,我倒想先問他爲什麼要上樹去自尋煩惱

  ”

  ,這句反駁的話裏,招上座已經點出:人爲什麼要自討苦吃,到那危險的地方去惹來那些困擾呢

  引申開來說就是,爲什麼人要爲了名利地位而赴湯蹈火,惹起那麼多煩惱和不安呢

  其實,人類是很會自尋煩惱的,我們明明知道別人不肯認輸,卻偏偏要別人投降,所以才有了戰爭。明知別人不一定會贊美自己,卻想盡辦法要得到別人的青睐,于是使生活陷于困頓之中。

  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摻雜挑剔的,更沒有必要爲自己尋求合理化,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回歸到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無人而不自得。

  摘自《普陀山佛教》2006年增二

✿ 继续阅读 ▪ 與佛無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