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大乘名義及其殊勝(正果)

  略說大乘名義及其殊勝 

  正果

  

  梵語“菩提薩埵”,略言菩薩,義譯覺有情。“菩提”是覺義,即智所求果;“薩埵”是有情義,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無上正覺果,以大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具有這種自覺覺他的修行者,是名菩薩。菩薩法是佛教叁種乘中的大乘,如《大集經》說:“其乘廣大,故名大乘。”乘是運載義,菩薩所乘的因行果德俱大,故《攝大乘論.無性釋》說:“亦乘亦大,故名大乘。”《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等,都以七種大性相應解釋大乘的意義。即:一、法大性,菩薩法是十二分教中,屬于斷除二障,利樂有情,獲得無上佛果的方正廣大的教法所攝。二、發心大性,修學菩薩行的有情,已于無上正等菩提發起廣大的正願心。叁、勝解大性,菩薩于大乘方廣教法,已生起堅定忍可,不可轉移的殊勝信解。四、增上意樂大性,一類菩薩已超過勝解行地,證入清淨無漏的殊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由于修集無量的福德智慧二種廣大資糧,圓滿時即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修菩薩行者,要經于叁無數大劫,才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七、圓證大性,菩薩所證無上菩提,是最極圓滿無上的大果。前六種大性,是圓證大性的因,圓證大性是前六種大性的果。

  因爲苦薩乘的境、行、果都是無上的,所以又稱爲無上乘。如《辯中邊論.辯無上乘品》說:“此大乘中,總由叁種無上義故,名無上乘。叁無上者: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

  諸經論中,還就大乘法的殊勝體用,標列許多異名。如《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汝等當知,過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爲大乘。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舍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于二乘,名爲大乘、第一乘、勝乘、最勝乘、上乘、無上乘、利益一切衆生乘。”

  大乘法是最極殊勝的法門,如《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說:“一切聲聞獨覺,世出世間所有善法,皆依大乘而得生長。”又如《大集經.海慧菩薩品》說:“諸乘之中大乘最,猶如虛空無邊際,遠離一切生死有,趣菩提樹無障礙。于諸衆生心平等,常觀煩惱諸罪過,能勝一切下劣乘,調伏衆生于大乘。所有一切世間法,及以無上出世法,若有學法無學法,一切攝于大乘中。若欲了知衆生行,一切衆生諸界根,菩薩一念能通達,是故大乘難思議。若有人能行大乘,是則不斷叁寶種,能爲衆生作利益,破壞貧窮諸苦惱。能到十方諸世界,現見無量佛世尊,如是趣向大乘者,是人即得無量福。一切世間無能勝,趣向無上大乘者,具足大力壞衆魔,是故大乘難思議。”

  《攝大乘論》中,以十種殊勝贊說大乘:一、所知依殊勝,二、所知相殊勝,叁、入所知相殊勝,因、彼入因果殊勝,五、彼因果修差別殊勝,六、增上戒殊勝,七、增上心殊勝,八、增上慧殊勝,九、彼果斷殊勝,十、彼果智殊勝。此中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叁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叁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藏等諸叁摩地,說名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叁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叁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以上十種殊勝相,聲聞乘的教法中不曾見說,唯大乘法中處處見說,故十相即顯大乘體大,亦顯最勝。

  從上經論贊說大乘的殊勝乘,可以信知大乘確是最極殊勝的無上教法。修學佛法的人們,無論從希求圓滿究竟的解脫果說,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說,從紹隆叁寶住持正法說,都應該以大乘教理行果爲學修求證,才能算是一個真實的佛子,也才是一個具有偉大志願的學佛者。《大集經.海慧菩薩品》說:“聲聞寶中不出叁寶,叁寶要從菩薩寶出。”《大般若經》卷一百叁十說:“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由有菩薩摩诃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诃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诃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皈依供養故。”于此等經義,學佛者應深思之。  

  摘自《佛教基本知識》

✿ 继续阅读 ▪ 一片菜葉(摩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