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西而來的佛國梵音(慶忠)

  從西而來的佛國梵音 

  慶忠 

  從外而來的語言大量成爲了中國人的口頭禅,其中影響深遠的,就要算佛國梵音了。正如樸老生前所說:離開佛教裏的詞彙,恐怕我們今天開口說話都會說不完整。近讀易中天〈大話方言〉文章故摘之以飨讀者。 

  從西土而來的不光是葡萄、石榴、唢呐、琵琶、胡豆、胡椒、胡羅蔔,還有佛。

  佛也是從古印度而至。中國本土有鬼,有神,有仙,無佛。

  佛即釋迦牟尼也。華譯“覺者”。意思是佛乃覺悟之人。不過不是一般的覺悟,而是悟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不僅自覺而且能夠做到覺他,是一個覺行圓滿的人。而覺悟一詞,我們現在用得很多,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從佛教中來。

  其實從佛教中來的詞很多,比如“五體投地”也是,中國古代只有叁跪九叩,沒有五體投地。五體投地即雙膝雙肘和頭著地,是古印度的最高禮節,佛教沿用。又因爲行此禮時要用頭頂尊者之足,所以也叫“頂禮”。至于“膜拜”,則是舉手加額,長跪而拜,許多宗教中都有此禮。後來,人們便用“頂禮膜拜”表示極度崇拜,用“五體投地”表示極其佩服,也不知道它們是從佛教中來的。

  又如我們現在常常會說諸如“祝大會圓滿成功”一類的話,這“圓滿”二字,就是佛教用語,指無所欠缺,十分完美,比如功德圓滿。佛教喜歡說“圓”字,比如圓通、圓融、圓覺、圓成、圓寂都是。圓通即無偏缺(圓),無障礙(通);圓融即圓滿通融;圓成即圓滿成就;圓覺即圓滿的靈覺;圓寂即圓滿的寂滅,也叫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譯)。

  涅槃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爲“滅度”、“寂滅”等。或從梵語Parinivana意譯爲“圓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槃”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于“不生不滅”。什麼劫波,什麼刹那,也都不在話下。劫波是梵文kalpa 的音譯,刹那則是梵文ksana的音譯。佛教時間概念很強,計算也很精確,長短遠近都有具體的說法。其中劫波時間最長,大約四百叁十二萬年爲一劫;刹那時間最短,大約九十刹那爲一念。一念之差,也可能萬劫不複。一劫不複尚且可怕,何況萬劫?要知道,一劫之後,是會有劫火出現的。“世界終盡,劫火洞燒”,只留下一片“劫灰”。“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有劫灰”,這是很恐怖的事。所以“劫”之一詞,又引申爲災難。如劫難、劫數、浩劫、劫後余生等  。  佛家講成佛的目的是更好的“普度衆生”,也叫“慈航普渡”。慈航就是幸福的航船。佛教管愛護衆生給予歡樂叫“慈”,憐憫衆生拔除苦難叫“悲”,因此“慈悲”就是“與樂拔苦”。這當然是佛菩薩的任務。只有他們才有此大慈大悲,也只有他們才有此“神通”。神通一詞,也來自佛教。佛教有“五眼六神通”的說法。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這些詞我們也都借用,比如肉眼凡胎,慧眼識珠,神通廣大,手眼通天等等。此外像因果、因緣、緣起、報應、不二法門,都是佛教名詞,現在也都變成人們的口頭禅了。

  口頭禅也和佛教有瓜葛。禅,是梵文Dhyana音譯“禅那”之略,意謂“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式,也叫“禅定”,而主張用禅定來概括佛教全部修習的宗派就叫禅宗。禅定講“心注一境,正審思慮”,禅宗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都不需要多說話。如果整天喋喋不休,或並無覺悟,只會說些禅語,那就是“口頭禅”了。禅宗主張“見性成佛,道體心傳”,怎麼會整出個“口頭禅”來呢?就因爲佛教有“覺他”的任務。這就要“啓智開悟”,也就是說啓迪智慧,使人覺悟。當然“智慧”和“覺語”一樣,也是佛教名詞。漢語中原來也有這兩個詞,但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意義。覺悟基本上是覺醒、醒悟的意思,不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則主要是聰慧、智謀的意思,也不是把握諸法真如涅槃成佛的特殊認識。這種特殊認識或最高智慧又叫“般若”。般若讀如波惹,是梵文的音譯(般若的梵文是Prajna)。

  又如南無(致敬、禮贊、皈依)讀拿摩,(南無的梵文是Namas);而把智慧和聰明區別開來,則正是佛教的高明之處。智慧不同于聰明,也不同于知識。聰明多半不大,叫“小聰明”;智慧一定不小,叫“大智慧”。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啓迪。所以,要啓迪他人的智慧,首先自己就得有大智慧,而且,要悟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得“破執”。

  執,就是執著,也就是不開竅,認死理,非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可。執則迷,迷則不悟,叫做“執迷不悟”。執迷不悟也是禅宗用語,現在也變成了我們的口頭禅 禅宗大師們要破執、啓智、開悟,弘法時就不能教條主義地照本宣科,得說些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豁然開朗恍然大悟的話才行,比如什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啦,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都是。這些驚人妙語即便不能真正使人覺悟,至少也讓人覺得新鮮,于是大家都跟著學。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人們的口頭禅了。我們常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佛教名詞。過去即前世,現在即現世,未來即來世,合起來叫“叁世”,也叫“叁際”(前際、中際、後際)。俗話說一個人嘴饞,就說“前世沒吃過”;說活該,就說“現世現報”;說感恩戴德,就說“來世變牛變馬也要報答”,這都是受佛教的影響。中國原先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但那是詞組,不是單詞,意思也不一樣。現在是此刻存在,未來是尚未到來,過去則是從某一時空點移到另一時空點。不過,“過”和“去”都有不再存在的意思,比如事過境遷、去年今日等等。所以,把“過”和“去”合成“過去”。 “世界”也是。中國古代有世有界,沒有世界。我們現在說的世界,上古時叫“天下”。“世界”是佛教的概念,其中叁際爲世,十方爲界。叁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和上、下。可見世是一個時間概念,界則是一個空間概念。佛教的所謂“世界”,也就相當于漢語中原有的“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但漢語的宇宙和佛教的世界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古人甯肯用作爲時間概念的“世”(世代)和作爲空間概念的“界”(界限)合成一個新詞,也不願意照搬“宇宙”這個現成的老詞。總之佛教中的詞語可以開出一本厚厚的書。

  摘自《大話方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