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住寂靜處深思得智慧

  住寂靜處深思得智慧

  正果法師

  修習止觀,在住處條件講,須住在較寂靜的地方。最初修習止觀的人沒有一個寂靜住處,從無始以來本自散亂的心就很難調柔靜定。所以佛陀在《遺教經》裏教導弟子說:“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爲、安樂,當離愦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衆他衆,空間獨處,思滅苦本。若樂衆者,則受衆惱。辟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于衆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衆生都是有我執和我所執的,寂靜、無爲、安樂就可對治我相執著障。寂靜即法無我空,無爲即無相空,安樂即無取舍的無願空。由空無相無願,就可以對治我相執著。當離愦鬧,獨處閑居,專注修習善法品,修習止觀,觀我、我所執相無,就能對治我及我所的相執。是故比丘當舍師徒弟子等己衆和同學他衆等人,到空閑處獨居,思維消滅衆苦的根本善法,智慧成就,徹底解脫生死,否則如大樹直立,爲衆鳥所集,則有枯折之患。比丘爲同學弟子等自衆他衆之所纏縛,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沒于衆苦而死,豈不悲哉!修習止觀者應深思出離,遠離愦鬧,獨處閑居靜處去。

  《大智度論》卷十七說:“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衆生爲事,何以故閑坐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舍衆生?答曰:菩薩身雖遠離衆生,心常不舍。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衆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複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藥,得神通力,還在衆生。或作父母妻子,或師徒宗長,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種種語言,方便開導。”文明義顯,不必解釋了。

  寂靜處在佛教論典籍稱爲阿練若,或阿蘭若,漢文譯爲寂靜、無诤聲、空間處等,至少距離鄉村八裏,大約五百弓之處。《大日經疏》第叁卷說:“阿練若,名爲意樂處。謂空寂靜行者之所樂處。或獨一無侶,或二叁人,或但居樹下空地。”空間寂靜處,居住則獨自一人,或二叁人都可以。因爲住阿蘭若的修行者,一人固好,但若碰上患病,有魔事須決疑等事情發生,多一二位真心學道的同參,也有方便之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叁說:“如世尊言曰:汝等比丘,當樂空間,勤修觀行,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者,謂能遠離臥具貪著。或處空閑,或坐樹下,系念現前,乃至廣說。”

  文義是說身心遠離,當樂空閑,即顯示身遠離。身遠離就是不與在家及出家衆共聚一處,不相雜住,獨一無侶。內心安住正奢摩他,即顯示心遠離。修習止觀要修九種住心,即令心內注、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住一趣,若樂處空閑,便能引發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若內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毗缽舍那。若于毗缽舍那善修習已,即能引發于諸法中如實覺了的無漏智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說:“雲何名爲住門練若?謂住空間山林之 野,受用邊際所有臥具,遠離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爲住阿練若。雲何名爲常居樹下?謂常期願,住于樹下,依止樹根。如是名爲常居樹下。如何名爲常居迥露。謂常期願,住于迥露,無複障處,如是名爲常居迥露。雲何名爲常居冢間?謂常期願,住冢墓間,諸有命過送屍骸處。如是名爲常住冢間。”

  比丘住處,除阿練若外、樹下、迥露處、冢墓間等,遠離喧鬧,無诤吵聲,都是寂靜可居之處。這些地點在印度熱帶氣候中,完全可以安住無恙。地處寒冷溫熱之區,則不可拘執爲善。住冢墓間特有好處,常有送死人火葬、露葬等,修止觀行者思之,可以引發無常、不淨等相,對觀行大有好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