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寄語▪P2

  ..續本文上一頁化的寶庫。我們應該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努力開創佛教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第叁是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在曆史上,中國和亞洲許多國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來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傳播友誼的種子,交流中外文化。我國法顯、玄奘、義淨、鑒真等大師們的西行和東渡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趙樸初居上這番話是何其中肯與具體!佛說的五乘,人天乘是基礎,人天乘中人身尤妙。失卻人身,萬劫不複!爲佛弟子應關照此心,斷惡修善。

  四、叁皈五戒十善

  學佛必須從受叁皈依開始。受了叁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叁皈依,雖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作佛教徒。故學佛的人門,以受叁皈依爲根本。

  皈依是什麼意義呢?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叁寶,以叁寶爲依托,是名爲皈依。又皈依是救護義,如《大毗婆沙論》卷叁十四說:“救護義是皈依義”。學佛的人,爲了解脫叁惡趣的怖畏和流轉生死的痛苦,皈依叁寶,仰求救護,以佛爲師。以法爲藥,以僧爲友。學習佛陀,奉行教法,親近僧友,就能得到救護。

  皈依叁寶,必須修習正行,才能真正得到救護。正行有兩類,各有四種。如《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說,第一類四正行是: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叁、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第二類正行是:一、諸根不掉,二、受學學處,叁、悲愍有情,四、于叁寶所勤修供養。對于皈依叁寶,修行四正行,除了我們諸根具足的人身,誰能作到?故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應該辜負此生,應精進不懈地修習正行,淨化身心,淨化自他,成就善業。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爲了培養自己福德,于叁寶所,隨己力能,以其或少或多的諸供養具而爲供養。這是自己依正二報的莊嚴因行。應該歡喜虔誠地供養叁寶。但是,許多佛教徒都誤會了,以爲必須布施財物才是供養,其實不然。諸供養中,以正行供養爲上,即依法修行,是爲最上供養。如《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說。“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製多供養,叁、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八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所謂正行供養,即依奉正法修行。此一正行供養,依《瑜伽論》約略解釋:加以少分時刻,普于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于一切諸行修無常苦空無我想;于涅槃修勝利想,于佛法僧修隨念想。于一切法生忍智信解。于離言法性的真如生起無分別無相心住。于所受屍羅守護無犯;于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修學;于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精進修學如是等正行,雖以少少時分修習,其功德亦最勝最妙,最爲無上。長時間修習,則功德不可思議,能迅速圓證無上菩提。

  這些正行,都是學佛人最高最上的正行,只有寶貴的人身才能做到。所以皈依叁寶後的人間佛教,實亦包括聲聞緣覺菩薩行在內,豈可輕視而非難之?

  戒定慧叁學,是佛教徒修行的總綱。戒能防非止惡,定是一心專注,慧則簡擇性相。戒是修定的基礎,不持戒的人,決不能得定,無定故,智慧不生,所謂非禅不智,無智是癡禅,不能簡擇諸法性相。要把戒定慧叁學,合而修之,合而用之,只有人身力強能辦。學佛的人,在皈依叁寶以後,其具體的實踐,即爲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諸酒五種戒法。這五條戒。爲人天善趣的根本,也是修行聖道,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殺生等五事,一是殘忍、犯法、不道德、不誠實、放逸散亂等思行,犯之輕者,自心常懷恐懼、疑畏,眷屬不和,朋友不信,失事生悔,爲善人所呵,爲法律所製裁,爲輿論所批評,爲社會所憎惡,爲智者所厭嫌。從業果上來說,殺生種短命業因緣,偷盜種貧窮業因緣,邪淫種怨家業因緣,妄語種誹謗業因緣,飲酒種愚癡業因緣。若于殺生等事犯之重者,則成叁惡趣因,未來人身尚且不保,更想于善趣中得到財富等善緣,那是癡心夢想無法實現的。學佛的人,其最高目標,固在圓證無上佛果,但能作此佛果因行基礎的所依體,則以人身爲最善最勝。

  佛教的人生觀,以轉染成淨爲歸宿,也就是”淨化論“的人生觀。對于善惡業果決定的道理,深信不疑,就能于佛法中生起世俗道理的正見,對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堅決信受,就能生起勝義道理的正見。有了真俗二谛正見的學佛者,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根據業果不失的原則。斷惡修善,轉染成淨,圓證無上佛果菩提。這才是真正做到了掌握自己的命運淨化自己的命運的。

  業行體相差別,非常深廣複雜,聲聞與菩薩的智慧都不能詳盡了解,唯有佛陀的一切種智才能夠究竟窮知。但是如來在許多經中都說,一切業行,以十種業道爲根本。十業道中有善有惡,惡的名十惡業道,善的名十善業道。十惡業道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绮語、貪欲、瞋恚;邪見。殺生等叁種是身惡業,妄語等四種是語惡業,貪等叁種是意惡業。十善業道即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绮語、無貪、無瞋、正見。以身口意去造作殺生等業或離殺生等業。就是惡業善業。業以思心所爲體,十善十惡皆是業行,是思心所的遊履處,業之道故,立名業道。善惡業行,使人趣向于六趣,通生苦樂異熟果故名爲業道。即造作名業,能通名道。學佛的人,在信解業果決定之後,就應當在受持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十種善業,作爲獲得人天身、聲聞、獨覺、無上菩提的根本。如《十善業道經》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言善法一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說明十善業道是人天、聲聞、獨覺、菩薩成就佛法的淨因。

  從修習十善業的果報上來講,有多種勝果,乃至成爲嚴淨佛土的正因。總之,《十善業道經》等皆說,十善業是五乘共法的根本.能速證一切佛法。但必須知道,在許多殊勝果法中,最要緊的是未來世獲得修學佛法必須具備暇滿人身的條件。暇是閑.暇,指遠離修學佛法之障難的八種無暇(地獄、餓鬼、畜生、諸根不具、邪執倒見、佛前佛後、邊地、長壽天)。滿是圓滿,指得人身,具足十種圓滿,我們雖然出生在”佛前佛後“之世,”大師圓滿“不具,但世俗的文字教法還流行在世間,世俗正傳還沒有斷絕,可供我們修學,算是非常幸運的。我們爲了生生世世都能夠值遇佛法,修學佛法,就必須發起堅固的誓願,直至無上菩提,永遠皈依叁寶,受持五戒,修行十善。這種崇高的善行只有依靠人身才能成辦。我們有此暇滿之身,聞法生信,精進修學,能不自慶嗎!

  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佛陀最上的福德體現。此妙相的成就,正如《優婆夷淨行經》所說,都是世尊從凡夫人身通過修行而招感的,該經每一段談到如來成就叁十二相中的某一相時,都告訴毗舍佉說:”如來往昔作凡人時“,常時修習某些善法,感到了某種大人相,及其隨好。這在經文中有詳細的說明,文繁不引。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閱讀。

  總而言之,佛教五乘的有漏無漏善法功德,都是以人身爲基礎而修習成就的,故人間佛教思想實爲佛陀出世之本懷,應該宣揚贊歎。佛弟子們,讓我們共同努力,來實踐人間佛教吧。在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下做一個愛國愛教的佛教徒,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人間佛教寄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五位唯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