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須知—一 海濤 輯
1.功德的積聚分爲兩種,一是福德,另一是智慧。沒有俗世六根、六塵依緣的了悟是智慧,而藉境作意培養的外在修行便爲福德。
2.如何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生起慈悲和智慧呢?事實上,一切衆生本具慈悲和智慧的種子。
3.當我們仔細檢視「我」時,會發現沒有一個絕對明顯且完全獨自存在的個體。
4.我們所經曆的每一件事情,以及每一樣我們看得見的東西,均具無常和因緣和合的本質,包括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
5.慈悲總是伴隨著智慧,智慧在此意爲了知一切東西的本質和實相。慈悲與智慧關系密切,而真正的慈悲更是來自于智慧。
6.智慧的生起與正見有關。我們必須對輪回與涅槃的真實體性有透澈的了解,才能對法界中法爾如是的究竟實相生起正確的見解,從而培養我們的正觀。
7.正見是了知我們所感受或覺受到的一切,乃是來自于因緣和合所化現出來的一種表相事物,其本質爲空,不具個別獨存的體性。它的化現完全立基于相互依存之理。
8.不具正知見,我們是無法步上法道而終究獲得證果的。就像有一個人想到某個地方,但若不知其位置地點和方法的話,是不可能到達那裏的。因此,他在出發前一定要詳研各種資料才行。
9.同理,在步上覺道之前,正確的知見乃爲一切之根本。爲了在法道上能正確修行而終獲解脫之果,正確的見解乃必備之要素。
10.正見可防止我們墮入邊見,並斷除一切分別之心。而它唯有藉由般若智慧的學習,了知一切萬法的真實本質才能辦到。
11.正見可讓行者了知一切諸法的真實本質,而般若智則是對于諸法圓滿的一門深廣知識。
12.清淨智慧的基礎乃建構在戒律之上;一切我們所祈望開展的智慧和功德,其基礎乃是戒律。
13.真實的證覺之道乃是慈悲與空智的雙運。
修行須知—二 海濤 輯
1.空性指的是一切內、外現象諸法均乏真實而具體存在的體性;它是一切緣起的基礎,也是空性之唯一意義所在。
2.一切內、外現象諸法均由空性中生起;只有在空性的基礎下,因緣才有可能生起。
3.由于我們無法了悟自心本性,而執著于一個主客實有且對立的造作概念,因此産生了第一個心毒——癡(無明)。
4.錯把空性的東西當爲實有,就叫做無明或妄念。佛已找出無明妄念,所以稱之爲佛。
5.相對上來說,一切均存在,但就其本質來說,則一切均不存——它性本空,我們不必加以造作。
6.一切現象諸法的存在與不存在乃合一無別,此即空有不二。我們不必再造出一個空性來,因爲諸法之實相本來如此。
7.心的本質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空性,另一則是光明。由于我們未識自己心的空性層面,于是造作産生了一個「自我」的概念——我、我的等。而由于未識自己心的光明層面,我們便産生了一個「他」的客體觀念。
8.證覺之道直接建立在我們心的基礎上。
9.「心外無佛。」它指的就是我們最原始無作的心,而非念頭已生起的過去心。此最原始無作的心是自生且無盡自我解脫的。
10.心是什麼?心就是我們一切情感、情緒以及認知和感覺的根源。它不僅包括了覺受五塵(顔色形狀、聲音、聞香、嘗味、一切可觸東西)的五識,同時它也指我們能思考、感受的神識。
11.爲了強調心念的延續,我們也用「心流」或「識流」來代表我們的心。
12.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心,心是無形無相,而頭腦只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
13.我們的身體和心是兩個分開獨立的個體,但心是屬于精神性的,而身體則是一個由小原子所組成的物質性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