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于“愛見大悲”(奉心)

  關于“愛見大悲” 

  奉心

  如何以智慧看待衆生的痛苦,而使自心不爲“悲魔”所控?在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于“悲魔”,《楞嚴經》在談到修行禅定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時有如下相關開示:“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于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爲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上述經文中的“悲”,古德開示爲“憂悲”之意。經文大意爲:行者因于禅定中內抑過分,憂悲的種子忽然現起,見種種衆生,皆如自己所生之子,因憐憫而流淚。若處理得當,這一現象會慢慢消失;若處理不當,則憂悲的情緒使行人不能自拔,無法解脫。可見,此“悲魔”之悲乃“憂悲”,而非欲拔衆生苦之“悲”。

  與大悲有關的另一個可能引起疑惑的詞是“愛見大悲”。

  《維摩诘所說經》中宣說:“彼有疾菩薩應複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之所覆也。”

  關于愛和見,《大智度論》中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古德開示,迷事之惑名愛,迷理之惑名見。如貪欲嗔恚等爲迷事之惑,我見邪見等爲迷理之惑。因此愛見大悲即是煩惱或迷惑攝持下的大悲。

  《維摩诘經》中開示:菩薩因觀“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因此應舍離于諸衆生所起之愛見大悲。依本人淺見,此處所應舍離之愛見大悲,其主要所指是其中的愛見,而不是大悲。因爲舍離愛見,即是斷除客塵煩惱。該經緊接著就說:“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無大悲心者根本不能稱爲菩薩。

  如何對待愛見大悲,對行人的修持關系極大。在本人接觸的同修中,因聽說應舍離愛見大悲,並未舍離愛見,而先舍離大悲者,不乏其人。本人認爲,愛見大悲對大乘道的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此愛見大悲,爲多數大乘行人的入門之因。按“叁主要道”次第修習由阿底峽尊者帶入西藏的菩提心教授(知母、念恩......悲心......菩提心)時,生起菩提心的直接因就是愛見大悲。菩提心生起之後,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去除愛見,將愛見大悲轉化成無緣大悲,可能是多數大乘行人要走的路。

  回到這個問題:“如何看待衆生的痛苦,不爲“悲魔”所控?”本人認爲,欲利益衆生的悲心,是最可寶貴的大乘之根。即使其上附會了愛見,此愛見大悲亦可成爲發起殊勝菩提心的親因。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要對治的是愛見,絕不是大悲。

  摘自《人世間》總第7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