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積佛如何說法
南懷瑾
“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現在飯吃完了,維摩居士就向上方衆香國來的大菩薩們提問,香積佛是怎麼說法的?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叁昧。得是叁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此處這個“土”字,照舊式讀法要念成“度”,過去的佛經,在這個土字的右上角加上一點,表示與土的讀音不同。現在人不明白,仍然讀土,唉,老土就老土吧!
大菩薩們說,我們那邊講佛法不用文字,也不用嘴說,也不用經本,修法就用鼻觀(這個觀是觀想之義,要讀“灌”音)。香積佛國土是用鼻觀修法,聞香味就可以悟道。大菩薩在那兒是坐在樹下打坐,聞到樹的香味,就可以成就,得到功德成就叁昧,同時也具足菩薩所有功德。
我們學佛第一步是修功德和福德,福德不具足,智慧不會發起,智慧不發起,沒有辦法證得菩提。大家想悟道的念頭,都是妄想,連一點善行都沒有,何況是福德!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爲,發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爲,成就功德,智慧圓滿,才能開悟成佛。
上方香積佛世界的修法,與娑婆世界不同,他們是用鼻觀聞香而得成就,各個佛國土的修法,都是一門深入。娑婆世界的衆生因爲業力重,煩惱多,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對這個世界特別慈悲,說了八萬四千方便的法門。
六根修持都可以成道,譬如念佛是用意根來念,念出聲音的是用舌根,觀世音菩薩法門用耳根等等。而鼻觀是用聞香味來修,我們這個世界在佛前點香,不過我個人不大贊成燒香。佛經上講香,有燒香、末香、塗香等好多種,燒香會汙染空氣,同抽煙一樣。
現在有的香是用香水的香做的,這也不好,打坐聞了容易動邪念(這邪念不一定是指男女之間的邪念),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魔障。真正的香,以學密宗的人來講,只有檀香。檀香木出在熱帶和溫帶,印度很多,價格比較貴。
至于中國有沒有因香味悟道的人?有的,就是宋朝詩人黃山谷,他用功參禅多年,都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問師父,希望給他一個簡單扼要悟道的方法。他也是起偷心,偷巧的心理,他的師父是黃龍晦堂禅師,在江西廬山的廟子。晦堂禅師就問他,你念過《論語》沒有?這句話今天聽聽無所謂,在當時卻是非常侮辱人的,古代小孩子六歲就要會背《論語》。黃山谷學問那麼好,這樣問等于是問博士學位的人,有沒有讀過幼兒園的書,真難堪極了。黃山谷答,讀過的。
晦堂禅師就說:“二叁子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者。”《論語》上記載,有一天孔子告訴他身旁幾個學生,你們這幾個年輕人,以爲我還留了一手嗎?我什麼秘密都沒有保留啊!你們怎麼還不懂呢?
晦堂禅師引用這句話,就是在罵黃山谷。黃山谷聽了還是茫然,但是我們曉得他這時候心裏一定不好受,這樣一位文豪名士被人如此罵。晦堂禅師看他不懂,就拂袖向山門外走了,黃山谷就跟在後面走,當時是秋天,桂花盛開。
講到桂花,我的習氣妄想又來了。當年我這個浙江人去了四川成都,在秋天時,我們最喜歡去成都四十裏外的新都縣。新都有一個湖叫桂湖,湖旁還有個禅宗大叢林叫寶光寺。到了那裏是荷花千朵桂千株的景象,一路都是桂花香味,這種境界現在都成了夢中事了。
講回到黃山谷,他跟著師父走了一段路,晦堂禅師忽然回頭問他:“聞木樨花香麼?”你聞到了桂花香嗎?黃山谷答:“聞。”晦堂禅師說:“吾無隱乎爾。”黃山谷當時就開悟了。這是有名的公案,黃山谷聞木樨而悟道。
當然上面這段公案,黃山谷只是破了初關而已,後面還有事的。我們引用來說明香積佛國聞香味而悟道的道理,不是用文字說法。我過去有一位朋友,他打坐非要點檀香不能入定,我就笑他是衆香國人,犯了戒被打下來的。
摘自南懷瑾《花雨滿天維摩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