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爲叁界衆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益西彭措堪布
首先了解欲的體性、作用、分類以及欲爲根本苦的原因,以便觀察思維。
一、欲的體性
《成唯識論》說:“雲何爲欲?于所樂境希望爲性。”對歡喜的境希望,是欲的體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
二、欲的作用
論中說“勤依爲業”,欲的作用是作爲勤的依處,以欲能發起勤作。
叁、欲的分類
對色、聲、香、味、觸染愛,叫欲。《大智度論》中則說六欲——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一般指男女方面對異性的容色、相貌、姿勢、聲音、觸覺、人想等生起貪欲。
當然,還有名聲欲、利養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權力欲、財富欲、攝受眷屬欲、顯示自我欲(表現欲)、飲食欲、睡眠欲、升天欲等,一一展開,欲海無邊,欲境無量。
四、欲爲苦本
《法華經》說:“諸苦所因,貪欲爲本。”《雜阿含經》說:“若衆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增一阿含經》說:“欲生諸煩惱,欲爲生苦本。”
叁界衆生都想求得自己所愛之事,對于如泡沫一般注定變壞的有漏法,卻幻想永遠占有、如願以償,這樣希求的結果無非是希望破滅,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
想一想,費盡心思全力地追求,最終只落得個破滅之苦,豈不太悲慘嗎?爲什麼要死死執著虛假之法呢?這就像孩童追逐肥皂泡一樣可笑。歇下狂心,萬事皆休,癡迷的衆生卻偏要沈迷其中幻想、執著,真是可悲!
從十二緣起觀察“欲是生死苦惱的根本”。
以貪欲就會發起勤作,即“以愛産生取”,再以取積累能感後有五蘊的業——“有”,由此生死相續不斷。
有情不了知輪回是苦性,怎麼放得下對輪回快樂的追求?如是貪欲不止息,一天就可以積累無量“愛、取、有”的能生支,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爲本,生死將連綿不斷。
《楞嚴經》說:“想愛固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爲本。”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