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無香
張伯元
水是生命之源。
古人對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老子說:“上善若水”。
孔子對水的品評更加細致入微,他認爲水具有:“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志”九種美德。
水爲茶之母。
明代張大複在《梅花草堂筆記試茶》中對水與茶的關系講得很透徹:“茶性必發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由此而下斷言,沒有好水絕對沖不出好茶。
于是,從古至今,關于水的故事,可以講一個系列、一個專題。有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風細雨之中的無根水”。有人取梅林中花瓣上的雪化水後以罐貯之地下,來年烹茶。有人取長江中峽之水。有人取揚子江中水。稱爲“天下第一泉”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六個;揚子江泠泉、廬山谷簾泉、雲南碧五泉、北京玉泉、濟南的突泉,誰是第一,實難定論泡茶能用第一泉固然好,更多的時候,我們無可選擇遵從陸羽《茶經》中的說法——“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選石隙間慢流的,江水取人迹少至的,井水取汲水者多的。前者後者貴在水活,而江水去人遠者則自然潔淨。
紅樓夢裏記載了妙玉在栊翠庵泡茶用的水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用時從地下取出來,五年前的雪水還能用嗎
掃雪烹茶,古代詩文中頗多記述,取雪須是臘雪。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用水浸五谷種,耐旱不生蟲;灑幾席間,則蠅自去;淹藏一切果實,不蛀蠢”;“煎茶煮粥,解熱止渴”。臘雪能驅蠅去蟲,且十年不壞,春雪則沒這個能力,“自然”真是很奇妙。
《本草綱目》應該是權威的、可信的。雪水可以沖茶,那麼雨水呢?妙玉日常烹茶用雨水,她給賈母泡荼,用的就是雨水。
蘇轼在《論雨井水》一文中說:“時雨降,多置器廣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潑茶煮藥,皆美而有益”。不過,李時珍認爲,由于天地氣候相感,一年二十四節氣,水味變化不同。立春、清明二節貯水最好,謂之神水;寒露、冬至、大寒、小寒四節之水,同功于雪水;小滿、芒種、白露叁節之水有毒……
同是雪水,同是雨水,季節之別,水性便不同。大自然是神奇的造物主,“道法自然”,選水泡茶應遵循自然的法則。
上面所述皆爲古代自然條件下的雨和雪,時代變了,在現代工業汙染條件下的雨雪水應當別論。
明代的張伯淵在《茶錄》“品泉”中稱: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真源無味,真水無香。“真水”就是好水,就是富有靈性的水。
唐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載了陸羽鑒水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水。
書中記載,揚子江中冷水天下第一。其取泉的方法說:“于子午二辰,用銅瓶長绠入石窟中,尋若千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當時,金山四面環水,屹立于長江之中,遊人至金山,要靠舟楫橫渡,中泠泉在“亂石嶙峋,若奇鬼怿獸”的洪濤巨浪之中。
唐朝代宗時,湖州刺史李季卿在維揚遇到陸羽,慕陸羽善茶,派了一個可靠的軍士去中泠取水以睹二妙千載之遇。待軍士取水回來,陸羽用杓揚水,發現是臨岸之水,而非中泠泉水。軍士百般舉證,說就是中泠泉。陸羽不言,讓軍士把水倒出來。倒了一半,陸羽喊停,又用杓揚水後說,這才是中泠泉水。軍士驚恐伏罪,說出了實情,原來,因風大浪急,在回程中水傾出了一半,軍士害怕回來變不了差,船刮岸邊時又往罐中加了些臨岸江水。
軍士說了實話沒什麼令人驚奇的,讓人驚奇的是陸羽能從罐水裏鑒出不同的水質來。許多人把這段故事視爲傳奇,但也有人認爲陸羽確有這個本事。對此,我們不妄下是非之論,對水的特性,我們知之甚少,我們不能因爲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便斷定別人也沒有這個能力。況且鑒水並不需要特異功能,陸羽鑒水是用杓揚水的,這個細節非常唯物,其中奧妙,將來或許有人能夠解開。
“好水勝似藥”好水是健康的前提,是現代生活的追求。隨著世界範圍的汙染加劇,將來的好水會不會成爲人類生活中的奢侈品都很難定論。假定人們對環境不加治理,生態進一步惡化;那時,不要說什麼好茶就是生活用水也會成大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每天都離不開的水知之甚少。我們常說“死水一團”,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它的結構改變了嗎?我們如果把靜止不動的水叫死水的話,那麼桶裝水若從裝桶開始算,放在地上十天不動,那就是十天的死水,就算它是中泠泉水,我們還能認爲它勝過藥嗎?
“水貴活”,活就是流動,就是新鮮,“流水不腐”與“死水一團”該是我們重新進行深刻思考並加以科學研究的問題了。
水,事關人類健康,事關生態環境,是我們要面對的大題目。沒有水,哪來的綠色;沒有真水,哪有好茶喝;沒有真水的世界是灰暗的。通過對水的分析,想喚起公衆對水的重視。
摘自《禅露》2005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