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字禅(雲濤)

  一字禅

  雲濤

    禅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千百年來,禅師在傳授佛理、啓發後學的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

  有人曾問省念禅師:

  “你傳授禅學的方法是什麼?”

  省念禅師回答:

  “一言截斷千江口,萬仞峰前始得悟。”

  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截斷千條江流般的言談,讓學生在萬丈險峰前悟得玄理。這一答語可說是形象地概括了曆代禅師們常用的兩種教學方法。

  其一是“快刀斬亂麻”,亦即一言斷流。典型代表是雲門“一字禅”,或叫“一字關”。

  雲門的文偃禅師接引學人時,常常只用一個字或一句短語,世稱“一字禅”。如有人問他:

  “什麼是禅?”

  禅師回答:“是。”

  又問:“什麼是道?”

  禅師答:“得。”

  有人問:“因父母不同意而不能出家,那麼怎麼樣才能出家

  ”

  禅師答:“淺。”

  又問:“此話怎講

  學人不領會。”

  禅師答:“深。”

  這便是雲門禅師的“一字禅”——當機立斷,用簡短的詞語,幹脆利落地截斷一切糾纏。也許問法者一時會摸不著頭腦,但禅師的目的就是要僧徒們于混沌尊辨之中峰回路轉,從而開啓省悟之門。

  其二是逼人險境,亦即峰前悟道。

  慧清禅師曾經問僧衆:

  “學禅好比有人行路,忽然遇到這種情況:前面是萬丈深坑,背後是野火逼近,兩邊則是荊棘叢林。如果向前走,就掉下深坑;如果往後退。就被野火燒身;如果轉向兩側,又被荊棘擋路。這時候,怎樣才能避免災禍?”

  這是一種把學人逼向進退不得,左右爲難的絕境,然後使他們在性命攸關,生死格搏之際猛然驚醒,從而領悟“出身之路”的學禅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與激發僧徒的思路和領悟力。

  另一位義青禅師,也采用類似的教學法。他向僧徒們發問:

  “諸位來到我這裏,如果前進就落在天魔之手,如果後退就陷入餓鬼之口,如果不進不退,又將沈溺在死水中,諸位,此時怎樣才能得到安穩呢?”

  這真是一個“無機可轉,無路可通”的大難題!諸位僧人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領,禅堂上一片靜默。禅師見狀,微微一笑,點化說:

  “任憑你叁尺大雪。壓不住一寸靈松。”

  義青禅師說得多好啊!——天無絕人之路,就看你的機靈聰慧了。

  爲了讓僧徒進一步理解什麼叫“困境中頓悟,急難中生智”,法演禅師給學人講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個專以偷盜爲生的人,聽兒子說也想學門手藝養家謀生,很是高興。一天晚上,老賊人把兒子帶到一個富翁家,挖了牆洞潛入屋內。賊人用萬能鑰匙打開大櫃,叫兒子進櫃竊取衣物。兒子剛進去,賊人就關上櫃門,上了鎖,隨後又故意在屋內敲擊作響,讓富翁家人驚覺,自己卻出洞溜回家睡覺去了。那個被反鎖在櫃子裏的兒子急得要命,一時“急中生智”,學起鼠咬的聲音。富翁家的人聽到後,叫女婢拿燈開櫃。櫃子一開,他吹滅油燈,跳出櫃子,推倒女婢,奪路便逃。家人隨後追趕,眼看就要追上,賊兒忽見前面有口井,遂將巨石推落井中,發出轟然聲響。追趕者以爲賊兒落入井中,便向井內探照搜索。賊兒乘機抄小路奔回家中,見了父親,連聲埋怨道:“你怎麼把我反鎖在櫃裏,自己卻溜走了

  ”賊父說:“你且別問傻話,先說說你是怎麼逃出來的。”兒子照實說了一遍,其父聽後,捋捋髯須,滿意地點頭微笑說:“這麼說來,你畢業了!”

  故事講完了,法演禅師接著說:“這個,就是我這裏的禅。”

  聽了這則故事,再回頭看看義青禅師所說的“任憑你叁尺大雪,壓不住一寸靈松”,必定有所領悟了吧。

  上面所說的,只是禅宗常見的教學法。由于每個禅師的個性、風格不同,因此,他們接引、啓發僧徒的方法,也就形形色色,各具特點。例如,倘有人向臨濟義玄禅師請教禅理,臨濟禅師便會以嚇人一跳的吆喝來示機;而倘若有人向德山宣鑒禅師討教的話,他往往掄起木棒就打。世稱“臨濟喝,德山棒”。表面看來,這種教學法似有“簡單粗暴”之嫌,然而,臨濟之一喝,意在如迅雷利劍,截斷你心中的葛藤,使你從迷失中覺醒過來,做自己的主人,獨立地實現自己的意願。至于德山之一棒,也無非是要一槌打醒你的紛亂心思和虛妄想法這種獨特的教學法,常會産生特殊的意外的效果,使一些鑽入牛角尖中的癡愚僧徒,于猛然一驚之中,心智豁然開竅。

  以現代人的目光去審視上述種種禅宗教學法,確實有點“稀奇古怪”,自然不宜照搬照學。但假如換個角度去看看去想想的話,是不是也有可借鑒之處呢?

  譬如說吧,現在我們講學問講道理的時候,倘若講得太多,太深,太玄,太全的話,很可能事與願違: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愈說我反而愈糊塗了。如果學學“一字禅”的精神。大刀闊斧地來個刪繁就簡,直指問題的主旨核心,讓學生迅速領悟關鍵之處,恐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吧。再譬如說,古代的禅師們不對僧徒進行“軟心腸”教育,不把嚼爛的現成結論塞給學生吞咽,不讓學生無所用心地悠然于“坦蕩平川”之上,而是時時設疑,將他們逼入“險境”,促使他們另辟蹊徑,穿越險峰,去攀登光輝的頂點,其結果便是學生們變得更堅強更富男子氣概。這些方法不都是禅宗教學帶給我們的啓示嗎?

  摘自《上海佛教》2006年第2期  

✿ 继续阅读 ▪ 好花不擇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