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輪月
蔣譜成
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
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
這首傳法偈是宋朝初年的著名禅師叁交智嵩所作,大家常稱他四川並州承天院叁交智嵩禅師。其爲範陽人,生卒年不詳,與首山省念法師,浮山法遠法師同時代人。
據載叁交智嵩曾拜在河南汝洲首山省念門下,首山省念常誦《法華》,專修頭陀,承接廷沼之法,開堂于河南首山。其山高險峻絕,條件艱苦,且家風孤奇,機鋒峭峻,參玄之徒,望風而退,常常只有二十余人。但法席名揚天下,有志之士不畏艱難,慕名而來,苦修苦參,而人才輩出。
叁交智嵩在這種情況下投于首山門下,一天,叁交問首山:“如何是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汝水東流。”叁交突然心胸頓開,即明佛意,于是作偈叁首:
要用直須用,心意莫定動。
叁歲獅子吼,十方沒狐種。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裏隱。
打破六門關,顯出盧印。
真骨金剛體可垮,
六塵一拂永無遮。
廊落世界空爲體,
體上無爲真到家。
首山見到叁交所作的偈,便問叁交說:“這叁頌是你作的嗎
”叁交答:“是。”首山又說:“可能有人教過你叁十二變吧
”叁交答:“我不是狐狸精。”首山就說:“愛惜你的眉毛。”叁交即曰:“你撥了多少
”首山便用棒打他。
禅就是這麼神秘,不可言傳,只可意會。叁交問師父首山什麼是佛法大意,首山不能直言,言者不是禅,只能暗喻,只能意味。楚王城外汝水東流,汝水東流,任其自然,勇往直前,無挂無礙,這就是佛琺,這就是禅。
“愛惜你的眉毛”,即指正確理解佛法,禅林常用眉須脫落指誤解佛法而招致的結果,這是禅林的習慣用語。
有一僧問叁交:“學習佛法的人該怎麼用心?”叁交答:“光剃頭,淨洗缽。”僧又問:“什麼是他該走的地方?”叁交曰:“僧堂前,佛殿後。”
一天叁交上堂,口誦本文開頭的這首傳法偈。“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看到山而不是山,看到水爲何還有區別,這就是一種心態使然。我們常到外地去看水,看湖,看月,雖然大家都在看同樣的山水,但每個人看的感覺,看的收獲卻大不一樣,有看出了美麗,有看出了喜悅,有看了沈思,也有啥都沒有看出來。
“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山河也好,大地也罷,風景雖然不同,但都是同一個月亮照耀,爲什麼大家看同樣的風景,而會有不同的感覺呢
問題不是風景而是我們的心,有些人只是用眼睛看風景,而有些人是用心在看,從自己的心裏去看眼前的一切,才能看出大自然的本來面目。
“明月影在地,泉清光徹天。何須分上下,空寂是吾禅。”一輪明月,光瀉大地,一汪清泉,映徹天月,天上地下,一片空寂,這種意境,“都是一輪月”。這恰是我們追求的本來面目。
叁交回答僧人問學佛如何用心時說“光剃頭,淨洗缽”,就是說從自己做起,把自己周圍的事幹好,就是用心學佛。那到什麼地方呢,“僧堂前,佛殿後”,也是說禅就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生活中,不必他求,都是一輪月。
我們往往在現實生活中,被許多花花綠綠的假相所迷惑,我們不但不醒悟,還執迷不悟地去追求,這樣就在生活中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就有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何曾別”的幻覺。生活本來不複雜,是我們自己看得太複雜,想得太複雜,我們應該“山河與大地,都是一輪月”才行。
摘自《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