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教與經商(曹署紅)

  教與經商

  曹署紅

  佛門有句古話,叫作“佛理通商情,商情達禅要”。自古佛理普蘊于尋常日用之中,對于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商與學佛沒有必然的沖突,學佛者可以經商,經商者也可以學佛,關健是要看你是不是奉著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公平心,真誠心去從事自己所選擇的工作。佛教對于起心動念非常關注,起什麼樣的心、動什麼樣的念,與你所得到的結果是息息相關。

  翻閱一下佛教史,我們不難看出,商人與佛敦自古有著辣勝的因緣。早在佛陀時期,僧團周圍就聚集著一大批商人。給孤獨長者、耶舍尊者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商界人士,他們廣行布施。積極支持僧團的發展和進步,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充分肯定,他們是成功的佛界與商界兩棲人士。近代上晦也有不少這樣的傑出人士,象創辦上海佛學書局的王一亭、狄楚青、丁福保等人,爲上海近代佛教的振興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用自己的行爲爲弘揚佛教,扶植正氣、穩定社會,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值得今人效仿和學習。

  佛門是允許有經濟行爲存在,禅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鼓勵人們自食其力,以自己的辛勤勞動減輕對社會的負擔。我們把佛門裏的經濟行爲稱之爲自養事業,顧名思義,寺院的經濟行爲純粹是爲了自己養活自己的需要.也就是寺院經商並不唯利是圖,過分追求利益,首先將服務放在第一位,盡心盡力滿足廣大信徒和佛法愛好者的需要。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寺院的經濟自養事業,滿足了信徒和遊客的需要。雖然也有少量贏利,但是佛門的經濟自養事業,其贏利基本用于寺院的日常開支,用于弘法文化和杜會公益慈善事業。社會提出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佛寺是“來自十方,回報十方”,就是你的來路是正當的、贏利後能想到回報社會,那麼你的經商行爲就是無可厚非的。佛經中說:“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爲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則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無限的慈悲、無情的慈悲、無緣的慈悲、無求的慈悲,無相的慈悲,寂寞的慈悲,間接的慈悲,積極的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慧悲,是真正的慈悲。唯有平等慈悲,人類共生共榮才有持久和平的可能。以四攝法來施行慈悲、實踐慈悲、並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衆生,讓慈悲精神走進人們的內心探處,注入社會和國家的肌體之中.踏踏實實地構築起人類和諧的堅實基礎,是佛教徒的共同願望。廣興慈悲、厲行六度是佛教徒經商致富後回報社會、利益大衆的基本要求,也是唯一正確的行爲。

  關于人們的日常行爲,佛教提供了八個方面的指導,也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八正道”,其中就包括“正命”、“正念”、“正行”、“正業”四個方面,指出一個人的謀生方法與從事這項事業的出發點、他的日常行爲、言行舉止是不是正確,關乎到他將來可能得到的果報。只有正確地起心動念、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商業行爲,選擇正當職業,合理合法地運作,以誠實守信的心意去拓展自己的事業,不唯利是圖,不欺行霸市;時刻以感恩的心情去處理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知恩圖報、廣行慈善,造福社會,利益大衆,這樣的思想和行爲才是正確正當的。“正命”、“正念”、“正行”、“正業”所確立的標准,對于佛教徒的經商行爲固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虐義,即便對于社會上的商人也同樣不失爲一種有益的借鑒,因爲它是發乎人倫,立足于社會和諧的真理。

  對于經商者而言,誠實守信是關鍵的要求,其實誠實守信也是佛教徒修學生活的基本原則,是判別一個佛教徒是否具有虔誠信仰的標尺,佛教五戒明令禁止欺騙和妄浯,因此,佛教徒在經商過程中要以五戒爲鏡子,厲行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的事情,誠實做人、謙虛做事。

  教徒的真誠和信譽帶動社會誠信風氣的普及。

  在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系時,佛教主張通過“四攝法”來化解。首先必須去除對物質的貪戀,非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是己所欲亦肯施于人,對物質是日此(財施),對非物質性的東西,如知識(法施),勇氣和膽識(無畏施)等也應該慷慨布施(布施攝):第二,在語言交流方面注意到別人的感受,盡可能對所有人都不構成傷害,讓大家都能心情愉悅(愛語攝),第叁,日常生活中的每—行爲都要兼顧他人的利益,甚至爲了大衆的利益可以舍棄一己私利(利行攝):第四,人與人之司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愛擴,親如一家、共同進步(同事攝)。作爲構成社會肌體的細胞,單個家庭的和睦穩定,是整個社會和睦穩定的基礎。佛陀在衆多經典如《玉耶經》、《地藏經》、《說善生經》中對家庭及社會的倫理作出了細致的規範,這些規範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佛教徒的商業行爲只要始終貫徹正念正行、誠實守信的商業倫理,以禅的精神對待發展,以禅的氣魄和諧經營,以禅的理念深思熟慮,以禅的勇猛致力進步,那麼經商也就自然成爲了一種修行法門,其功德當然是不言而喻的。

  摘自《嘉定佛教》2006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