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修持的重要性(王龍)

  菩提心修持的重要性

  王龍

  釋尊初轉*輪時即說:八萬四千法門,當以菩提心爲總攝門。菩提心是學佛的根。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離不開兩個根本:即心的根本(菩提心)和行的根本(它落實在事項的根本),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導一切衆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

  菩提勝心微妙寶,諸未生者願速生,

  若已生起勿退失,輾轉向上益增長。

  菩提心有五種修法:(1)發願菩提心以開發本具之化身佛。(2)發行菩提心以開發本具的報身佛(以上二菩提心依般若乘修習四攝六度萬行)。(3)發生義菩提心以開發本具的法身佛(依般若乘理證取勝義谛空性)。(4)發叁摩地菩提心以開發本具之體性身佛。(5)發滾打菩提心以開發本具大樂智慧身佛。菩提心的修法是修行者成就大智慧大神通超越輪回的修煉殊勝大法。因爲學佛就要做佛,做佛就是心在做佛。觀經說:“是心做佛,是心是佛。”明白了這一點,若能按照曆代祖師一脈傳承的口訣,依救奉行,從菩提心下手修持,修行者就能直接了當地進大乘密法的修持中,通過修持,平息“五毒”,去掉那種自私、狹隘、低級趣味執著,這就是菩提心修法的殊勝之處。

  菩提心是大乘一切法的基礎,無論是修大乘的顯宗,還是修大乘的密宗,都必須要修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是至誠心:真心、誠心、大悲心及回向發願心。一真法界是叁心圓發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菩提心是判別大小乘的首要條件,願度一切衆生的學道者,都是大乘菩薩。六祖說:乘就是行。心量大則大行,心量小即小行。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唯此大乘種性,所緣既大,度生功德無量無邊。不求小果,不急近功,能了知諸法次第,生正如正見,如法修學,視一切衆生皆如父母,心生憐憫,因當我度,爲了令一切曾經是我們父母的廣大有情能得解脫,故發菩提心,廣修六披羅密。因此,學佛人眼光要遠,心量要大,不可貪圖小利。沒有發願度衆生,只是願自己一個人從輪回裏解脫出來,即只求自利是小乘的修行者。目前多少學佛者都抓不住這個核心,到處東跑西竄,口口聲聲要成佛,結果連成佛的因找不到,怎麼能有果位

  即使部分人找到了這種因,但又成了口頭禅,在日常的修行中又不知如何實踐,導致法在汝邊,汝不知法在日常生活中,了生死也在日常生活中,到頭來越修煩惱越多,我執越重,離佛法本意越來越遠,最終一無所獲。因此,菩提心修煉的好壞是決定一個人成就果位的首要條件.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從菩提心下手修持,即使修一些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或其它—些法要,一概不能成爲大乘法,不但不能不會成就,反而會招魔幻之虞。密宗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本,無念無相,就是菩提,菩提發起的作用就是慈悲。因此,菩提心是密法的核心,又是修法的捷徑。《入中論》贊頌菩提心:它是征服死亡的無上仙丹,它是撲滅疾病的無上神藥,它是從痛苦通往解脫的心路長橋。

  修密法全仗佛力加被,想得到佛力加被,必須先發菩提心,視萬物爲一體,六道如父母,憐憫自他生死的苦,誓願度盡衆生,然後依法精進,決不容許有刹那違背慈悲的心念,精誠所至,自然會得佛力加被。因此,從攝受方面講,宇宙與人能夠互相溝通交往的力量在哪裏

  在願力。從佛學講,宇宙有叁種力量:一種力量是自己的力量叫自力,他是一個人修行的功德力、智慧力、神通力的結晶;他力,就是上師本尊空行的加持力量;還有一種自然的力量叫法界的力量。在發願的時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進去,他力、法力也自然有一種趨向宏闊,趨向真善美的流向,實現心與願的有機結合。因此,菩提心重要的是無我,念念爲了利益衆生,念念心中只有衆生,沒有自己。《菩提戒》中說;“盡輪回未空,誓欲利益昔皆爲父母的無邊有情。”所以,修行到了最後,諸佛的光明照著自己,自己的光明發現了,證明了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覺空空覺,空覺極圓,空所極圃,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出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摘自《菩提心》2006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