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堂口
妙惟
在叢林中衆僧的位次依戒臘長短及修學的深淺而定。大叢林的僧人多在百人以上,其組織可細分爲八十余種。住持處理寺院內外事務是通過各堂口(也稱爲“寮口”)來實施的,其中較大的就是所謂的“四大堂口”。據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規》中規定,一寺之中機構主要分爲四大堂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住持就是各堂之主,故而也稱住持爲“堂頭和尚”。
這四大堂口分別就是:
禅堂:
禅堂是僧衆參禅辦道、用功修持的場所。禅堂的設立由來已久,早在唐代,百丈懷海祥師所立的《清規》中就有規定,凡叢林中的常住憎人,不論人數多少,也不分輩份高低,都應住在禅堂裏用功辦道。僧人在禅堂裏的位次是有嚴格規定的,必須按照戒臘長短依次排序。禅堂內一般將所有的床鋪並在一起,緊靠牆壁排列,供僧人休息,稱爲“廣單”;“廣”字取其“並在一起”之義。緊挨床鋪內側陳設的是坐香用的禅床。禅床內側是供行香、跑香用的空地。空地中央供奉著祖師像和香板。可見,這裏既是參禅打坐的地方,又是禅宗僧衆傳統的生活起居場所。僧人在禅堂內修行是清苦而又有規律的,一切行動包括行止坐臥在內,都必須在法器的指揮下進行。
客堂:
叢林中的客堂是負責接待僧俗賓客,負責對僧衆進行日常管理的機構。客堂內設有知客、僧值等執事,一般規模大的叢林,單客堂內的知客就多達四五位,甚至七八位。知客主要負責接待來寺賓客,如客僧、居士以及地方官員等;同時也參與寺務的管理工作,如管理清衆,對齋堂、大寮(廚房)、各殿堂的人員安排以及日常工作監督。寺院內的所有佛事活動、請職、出坡等,都要通過客堂出脾告示,以統一行動。總之,客堂是叢林對外的窗口,是維持叢林清規的監察執法機關,在叢林的道風建設以及日常管理中起著主要的作用。
庫房:
庫房是叢林中的後勤部門,負責香客的佛事登記、食宿安排、寺院的一切開銷及日常用品的購買、庫存、發放等。庫房的主管人員稱爲“監院”(俗稱爲“當家師”),統籌管理庫房內所有事務,監院下設有幾位副寺分管庫房具體事務,協助監院工作。另外,庫房還有一位相當于倉庫保管員的執事,稱爲“庫頭”,負責物品的庫存、發放事宜。副寺和庫頭,一般是本寺監院向住持提名,以住持任免方式産生。
衣缽寮:
通俗地說,衣缽察也就是住持的事務所,是主管寺院財政以及其他重要寺務的堂口,通稱爲“丈室”。“衣缽”是方丈的事務秘書和直接助手的執事名稱,有莊嚴衣缽與湯藥衣缽之別。“莊嚴衣缽”是負責保管寺內,特別是方丈需要使用的挂幡、佛壇器皿、貴重法器等物品的執事。“湯藥衣缽”一般由精通醫藥的僧人擔任,相當于現今的保健醫生。而照料方丈以及本寺其他長老個人飲食起居的執事,叢林中稱爲“侍者”。方丈室的侍者在乎日內多是兼理丈室的諸多雜務,如接待客人、端茶上水、打掃衛生;方丈上堂說法時,負責端香盤、展坐具;方丈外出時,負責隨行提拿行李。
除了以上四大堂口外,叢林的其他堂口也都各司其職。遇到重要的寺務,則由住持會同四大堂口首領執事共議決定。在一個數百人共修的大叢林裏,單四大堂口的執事就有幾十人,就是他們克盡職守,維護著叢林的道風以及日常事務的管理工作。俗話說“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可見,作爲有著數千年傳統規矩的叢林,首先應該肯定她是一個特殊的團體組織,表現出很強的曆史性和延續性,因此,配備一支認真負責、強有力的執事隊伍,對繼承僧團的管理製度、保持良好道風,從而達到弘揚佛法、淨化心靈的最高旨趣,意義無疑是重大的。
摘自《普陀山佛教》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