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禅要以悟爲期
虛雲
參禅要以悟爲期,也就是說參禅最後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開悟,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實際上,佛教所有的法門都是以開悟爲目標。《法華經》雲“佛唯以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只不過其它法門不象禅宗那樣直接了當。禅宗以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被稱爲頓門。禅宗的手段向來被稱爲“狠毒鉗錘。”怎麼個狠毒法呢
就是一下子把你置于死地,讓你無路可退,那時你才有可能直下承擔。禅宗的這種方法雖然狠毒,可是假如你能夠真正用得上,並能契入的話,其效果可以說比任何法都來得快。禅宗的這個修行方法確實是中國祖師的獨創,別開生面,能夠直透佛心。禅宗把一切知識性的東西都看成是障道因緣。包括佛的言教在內。當然這並不是說禅宗否定佛的言教,或者說不尊重佛的言教,實際上,禅宗同樣要根據佛的言教來建立自己的法門,所謂借教悟宗,就是這個意思。修禅的人爲了建立自己的信心,必須通教;正在參禅用功的時候,則要放下一切文字相斷除一切分別思慮。如果不這樣,任你在這叁七二十一天當中,怎樣辛苦地去啃書本教理,也休想開悟。思考和開悟是兩碼事。思考是知性的東西,開悟則是直覺性的,超越了語言文字。修禅就是要堵死你的一切思路、言路,讓你沿著一條布滿荊棘的路,死死咬定一句話頭,晝參夜參,直參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食而不知其味,見色聞聲都不知道怎麼回事,那時你便恢複到剛出世的嬰兒狀態,癡癡憨憨的,雖然如是,心中卻又是明明白白的,有寂有照,有定有慧,對境無心。參禅參到對境無心的狀態,離開悟就爲期不遠了。所以,你在參禅的時候,一定要參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見色聞聲,了無分別的程度,那時,你就不再使用分別意識,而用現量直觀了,你的妄想和分別心就起不來了。到了這個程度,談開悟才有希望。當然,要達到這個程度非常不容易。必須在用功的過程中,先把妄想、昏沈等掃蕩幹淨。就形體而言,你坐在那裏,要象個柱頭一樣,石礅一樣,絲毫不動搖,而在內心,則必須是澄明的,如同風平浪靜中的一盞燈,“曆曆孤明”。要保持住這種曆曆孤明”的心態,是非常要緊的,否則開悟便沒有了希望。這種身如石礅,兀然不動,心如燈盞,曆曆孤明”的狀態,實際上就是一種“定慧等持”:“即定之時慧在定,即慧之時定在慧。”爲了達到這一目標,在座的各位一定要下狠心,下狠心未必就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宋朝有個大慧宗杲禅師,有一年,他舉辦了七個禅七,在七個禅七當中,他打發了十一個人。怎麼叫打發了十一個人呢
就是說,鍛煉出十個人,在這七個禅七內開悟了。可見開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在禅七當中開悟是完全可能的。難與不難,完全看我們:(一)有沒有這個福德因緣,(二)肯不肯下這個狠心,(叁)有沒有好環境及明眼人指導。
如果有明眼人來指導,又有好環境,自己又肯下狠心,我想,要在短時間內開悟是完全可能的。古來的祖師有過這個經驗,而且也下過這個保證。通過這次打七找我沒有開悟,大家不要胡思亂想,我有信心,我希望在明年的某個時候,能專門選一批人真正能下狠心,真正有毅力,真正有信心,拿兩個月的時間來,天天提斯,只管參話頭,不管其余的事,如果有二十個人參加,哪怕有一個開悟了,那就不錯了。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特別是常住的比丘、沙彌、行者能發這個心。大家一定要十分珍重。
摘自《虛雲和尚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