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默讀傷悲(蘭若)

  默讀傷悲

  蘭若

  看了韓國影片《優昙婆羅》,想著要寫一篇讀解文章,供養給大家。但不知道“優昙婆羅”的出處,所以查了佛經。看見《長阿舍經》第一分卷一中講到七佛的因緣在釋迦牟尼佛之前還有六佛曾經住世: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和迦葉佛。

  他們每個人都曾曆經磨難,終于證得無上正覺。其中拘那含佛就是在優昙婆羅樹下成就覺悟的。原來,優昙婆羅是那棵如同菩提樹一般的參天古木。而優昙婆羅樹開出的花,正是那極豔極美卻極短暫的昙花!

  這便是我讀《長阿含經》的緣起。

  《長阿舍經》第一卷講了七佛的由來,各自的弘法度化,並以毗婆屍佛來講過去七佛事,以一佛的事迹來觀照七佛的因緣。本師慈悲,在這部經文中,十二因緣、四聖谛等皆由此而出。

  《長阿含經》第一卷有兩段讓我讀來驚心。

  一是講貴爲王子的毗婆屍佛在看到老、病、死、沙門時的逐漸醒悟。

  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四苦。熟知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的人也許會覺得:這不足爲奇啊!在我們的身邊,每一刻都在上演著生老病死的劇目啊。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什麼值得驚心的呢?是啊,也許因爲它太過平常,平常得讓我們隨便就可以忽視它,成爲口頭禅,成爲覺知的盲點,因熟視而無睹啊。

  在《長阿含經》裏,佛對老、病、死均有注解,唯有悉心以讀,才能聽聞大悲之聲!

  毗婆屍佛出遊,路遇老者,蹒跚行路。便問侍者何如此老?

  侍者回答說老者,生受向近,余命無幾啊。

  毗婆屍佛又問:吾亦當爾,不克此患耶

  

  侍者說:然,生必有老,無有貴賤!

  于是又問病,那病便是“衆痛迫切,存亡無期”。

  于是又問死, “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

  看到這些揭示,我不禁深深自問生老病死,無論貧富,無論貴賤,沒有人可以幸免。千萬劫以來,爲什麼每個人都在經曆它,但只有佛從中覺察出了真相?爲什麼這四苦可以讓他放下眼前所有的貪著歡愛,立志學習沙門,求證大道

  苦則苦矣,爲什麼有人在苦前就渾噩不覺,而有人卻聽見了鍾聲悠遠,聲聲喚醒迷魂?

  同修告訴我,去看《中阿含經》的《天使經》。

  《天使經》中講一惡徒墮地獄,閻王問他,你是怎麼搞的,在世時不幹一件好事?弄得來到我這裏?那人說我也不知道啊。閻王又說,難道你沒有見過天使嗎?惡徒搖頭。閻王說,那你有沒有看到過不能護持自己的幼小嬰孩,翻轉身就臥倒在自己的糞尿之中,卻又因不會語言,不能表達,大哭不止,唯有等到父母發覺,才爲他洗浴幹淨?

  惡人點頭,見過的。

  閻王說那便是初天使啊。

  如是,生老病死均以天使面目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眼前。我們所苦的正是我們可能覺的甘露。可惜的是,我們僅僅以爲這是顛撲不破的規律,對它,唯有默認,唯有無奈接受,甚或無所謂之,卻從不曾驚心動魄,深究下去——爲什麼是我們見到了生老病死

  這個所謂的規律後面,隱藏了怎樣的真相?

  覺者如此慈悲,想盡各種辦法,希望我們有所了悟,然而,衆生瞽目,慣見不見,凡失聾耳,充耳不聞!

  苦劫無數,展轉哭號便無數。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身心俱疲的時候,不是去看産生傷害的根源,而是掩耳盜鈴地說,生活還要繼續,愛情仍將經曆,我的心即便流血,也終會結痂落疤。傷痛會過去的,日子會好轉的,這是勇敢嗎?這即便是社會的勇敢法則,也是愚勇啊。不覺的人在輪回裏打滾慣了,遭遇同樣的痛苦而不醒悟,于是生生世世,樂此不疲,悲此亦不疲。

  無使不是曾經來過,天使其實日日夜夜就在我們身邊。然而,你就是看不見,聽不明白,理解不了。寫到這裏,我都要爲自己身上的無明、煩惱、非正見長歌當哭了!佛不在,你有借口。佛在,你還想說什麼?

  第二段,是講毗婆屍佛成道之後,反複思量,決定不給衆生講法。

  他的原因卻是:無上甚深之法,衆生能理解嗎?衆生習氣如此之多,異見會使他們做出對他們自己不利的事情,那樣的話,豈不是更加耽擱他們嗎?

  佛因此慈悲,于是默然。

  梵天王知曉後,再叁請佛說法。

  佛再觀衆生,看到“衆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而易受教者能出生善道。這就好比一池蓮花,有剛剛出汙泥但花朵不及水面的,有出汙泥花朵剛剛及水面的,也有出水面開花的,種種蓮花,雖有參差,但終不被汙泥所染,究竟是要開花的。爲開花而講法,不是大慈嗎?

  因此,佛受請于梵天王,決定爲信受樂聽的人說法,不爲觸擾無益的人講經。

  佛說法四十九年,有時候開演,有時候默然。他的說與不說,皆因慈悲。說,希望能幫助你,使你通過自力而覺悟;不說,是以你的處境而生起的大悲心,希望迷得很深的你。不要因無知而誹謗,由誹謗而獲罪,如是往複,反倒加深你的迷失。

  這些,你能理解嗎?

  佛滅度之後,又經曆了一千五百年,我們生逢末法。但是,你知道嗎?還是因爲慈悲,佛攜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善巧方便與我們癡疑怠慢的心靈一再相會。他的方便,或嬉笑怒罵,或苛責诘難,或小橋流水,或風霜雪劍。種種變化只爲適應不同枷陛和業力的你,只是爲了讓你覺知。

  如此苦口深情,你感受得到嗎

  

  讀《普賢菩薩行願品》,看到菩薩發十宏深誓願,每一願都立志與衆生共同擔當。譬如禮佛,菩薩說,衆生的業和煩惱窮盡之日,我的禮教佛陀之願才會停歇;而由于衆生界的煩惱沒有盡頭,所以,我的禮敬沒有盡頭。念念相續,沒有間斷的時候,這身體、這語言、這意念、這工作,沒有疲乏和厭倦的那一刻,因爲慈悲,所以,雖萬苦而不辭;因爲慈悲,所以,雖難行而行之!

  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著名的“地獄不空,誓不成怫”,脫胎于“我誇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爲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誇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爲悲悲,所以停留;因爲慈悲,所以再來……

  如此慈心悲願,你知道嗎?

  去看殿堂之上吧,去看那佛菩薩的微笑面容。你是否已經深味那微笑的含義,那面容的悲獻?那微笑包含了眼淚的傷悲和善的喜悅。佛是覺者,覺知後的人于己有著很深的笑,有人稱之爲全然的舞蹈。但佛遇到了我們,我們這些有顛倒、有牽挂、有恐懼的衆生,我們的習氣如此之重,不懂得珍惜和善待,有心向佛卻又無力自覺,無明業力讓我們即使遇到真知,也一再錯肩—— 佛菩薩于是說,除非每個人都脫離痛苦而進入這扇門,否則,我不會進入,我會是最後一個進入——這就是傷悲啊。

  佛因爲我們而傷悲,而那微笑是笑和淚的相遇。

  如此表情內涵,你覺知了嗎?

  摘自《人世間》2006年第7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