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武昌佛學院的重建(宮哲兵)

  武昌佛學院的重建

  

  宮哲兵

  摘自:禅刊

  

   武昌佛學院是由近現代新佛教運動的泰鬥太虛法師創辦的,它使佛教教育從古代的師徒衣缽相傳進入到現代的學院教育體系,在中國佛教教育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1994年開始,武昌佛學院重建,它使太虛法師的教育事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一、 武昌佛學院的曆史回顧

  

   1、 佛教教育的改革

  

   太虛大師生于1889年,幼年作學徒,16歲出家。22歲時遇辛亥革命,受孫中山等進步思想家的影響,樹立了“以佛教入世救世的宏願熱心”。革命後社會上興起辦西式學校的風潮,太虛大師在佛教界響應,主張佛教教育學校化。1913年,在寄禅法師追悼會上,太虛大師發表了有名的教理革命、教製革命、教産革命的講演。

  

   爲了推動這場新佛教運動,必須先造就一批勇于改革的僧才。1922年,太虛大師在武昌千家街創辦了武昌佛學院,它的目的不是培養一宗一派的講經法師,而是培養一批改革僧製的人才,他們經過“嚴格的長期訓練、養成高尚優美完善的德學,以佛法爲修學實習的中心,旁參以近代的思想學說”。①僧人學員畢業後,能勝任寺院的住持,組織現代化僧團。居士學員畢業後,能推廣佛法,成立佛教正信會。

  

   武昌佛學院的課程有佛學、文史、哲學、生物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等,具有了現代科學的內容。佛學課程中有性、相、臺、賢、禅、律、淨、密等,體現了八宗平等的精神。學院對學員有嚴格的管理體製、製定了通則、佛堂規則、自修室規則、寢室與飯食規約、告假規約等。

  

   2、 意義和影響

  

   1947年,太虛大師圓寂于上海,不久武昌佛學院也因種種原因而停辦了。僅僅只有20多年的曆史,但武昌佛學院對中國近現代佛教的振興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在此之前,中國雖有北京的僧教育會、上海的華嚴大學、甯波的宗觀學舍等,但均缺乏現代教育體製,而且時間短暫,影響不大。武昌佛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實行現代教育體製、兼學佛教與近代人文學說的培養新型僧才的學校。受其影響,新型佛學院蓬勃興起,如廈門閩南佛學院、四川漢藏教理院、九華山江南佛學院等,開創了佛教教育與佛教改革的新局面。

  

   武昌佛學院被人稱爲佛教的“黃埔軍校”,新佛教運動的發源地。近現代不少著名的佛教人物都是該校的學員。如法尊法師,從1931年起主持四川漢藏教理院,1950年任中國佛學院副院長,1980年任院長。他精通藏文,有佛學譯著20多種。又如法舫,先後主持世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奉化雪寶寺等,多次主編《海潮音》月刊。他精通英、日、巴利文,佛學著作豐富。1949年以後,弘法于香港、錫蘭、馬來西亞等。

  

   3、 太虛大師的學生昌明法師

  

   除了武昌佛學院以外,太虛大師還創辦了四川漢藏教理院等學校,還在衡陽羅漢寺法光佛學院等其他學校講課,他的學生弟子遍布全國。其中有一位學生,可能是命中注定要繼承他在武昌佛學院開創的事業。他叫昌明,1935年在湖北枝江彌陀寺出家,1940年在衡陽羅漢寺法光佛學院學習。當時太虛大師經常到羅漢寺講經,並參與管理工作。

  

   太虛酷愛書法,昌明常法師爲他研墨鋪紙。太虛大師曾贈昌明兩幅對聯,並諄諄給予教導:“修佛,首要修身,做高尚之人,做利益衆生之人。做人學好了,自然而然進入了佛陀妙境。……今後的佛教,還歸佛陀人本原義爲其首要任務,要把被歪曲了的佛教扶正過來,就必須進行佛教改革。佛教只有改革,才有生命,才有前途。”②

  

   五十年以後的1994年,武昌佛學院重建,第一任院長就是昌明法師。這一年是太虛大師誕生105年,而昌明法師也已經77歲高齡了。昌明法師已從一個佛學院的學生成長爲一名高僧大德,他是武漢歸元寺和黃梅五祖寺的方丈、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海潮音》雜志社社長。

  

   二、 重建佛學院的教育思想

  

   1、 培養僧才是教育目標

  

   90年代初,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先生說: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是培養人才。湖北省佛教僧才奇缺,許多大小寺廟長期空閑無僧人或無住持,這與湖北在佛教教育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稱。近代以來,湖北有華嚴大學、法界學院、中江佛學院、武昌佛學院等。其中武昌佛學院貢獻最大、影響最大、創立了新型現代的辦學體系。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漢市佛協具體籌備,終于恢複重建了武昌佛學院,院址選定在洪山寶通禅寺內。昌明法師在複校典禮上的講話,處處聲明該院的辦學宗旨是對太虛大師的繼承:“武昌佛學院創始人太虛佛學思想的正信精華:學佛必須先學做人,成佛必須先成人。我們辦學宗旨就是培育僧才,振興佛教。”③

  

   2、 人間佛教是理論基礎

  

   太虛大師在創辦武昌佛學院的同時恢複了《海潮音》雜志。1928年,該雜志最早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1934年,該雜志出過一期專論“人間佛教”的專刊。此後,太虛的學生如慈航、法航、印順等,都是以宣傳和實踐“人間佛教”爲改革宗旨。昌明院長在學校多次講道:開辦佛學院必然是人間佛教的呼喚。湖北省佛協秘書長萬松亭先生也一再聲明:學院以人間佛教思想爲理論基礎。

  

   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入世濟世。他說:出世亦入世,世法即佛法。在抗日戰爭時期,他號召佛門弟子投身抗戰洪流,自己還率領佛教代表團至緬甸、印度、泰國等,宣傳和聯絡抗戰。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昌明則要求學院學子能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愛國愛教,利國利民,爲國家的富強做貢獻。爲了適應社會和建設的需要,學校除開設佛學課以外,還開設文化課,內容有古漢語、曆史、地理、政治、書法、體育、財會等,此外每周安排一次專題講座。

  

   3、 八宗平等是治學精神

  

   所謂八宗平等,就是說佛學院不是傳授一家一派的佛教,培養一家一派的講經師,而是學習各家各派的佛學理論。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佛教不同派系之爭,還可以促進不同派系之間的融會貫通。這種教風學風正是起始于太虛大師創辦的武昌佛學院,當時規定的叁年六學期的授課內容是:

  

   第一學期的課有大乘起信論、大佛頂首楞嚴經、小乘佛學概論、佛教各宗派源流、因明入正理論疏。第二學期的課有百論、中論、十二門論、心經、金剛經、文殊般若經、印度佛教史、印度外道概略。第叁學期的課有成唯識論、攝大乘論天親釋、解深密經、楞伽經、彌勒上生經、中華佛教史、西洋倫理及心理學概略。④第四、五、六學期的課就不列舉了。

  

   太虛大師主修唯識宗,但觸類旁通。昌明主修禅宗,也博采各家。當今中國佛教最大兩宗是禅宗與淨土宗,昌明在《贊融禅合淨,頌法界巨擘》一文中稱贊圓瑛法師說:“根于禅而歸于淨,融禅合淨,弘禅弘淨,禅淨並重。”⑤恢複重建的武昌佛學院也貫穿這一精神,在佛學課中,除禅宗各經典外,還有淨土經典、律學綱要、叢林知識、唯識學、八識規矩頌、叁十唯識頌、南普陀啓示等。

  

   叁、 重建後的管理和教育方法

  

   1、 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

  

   一所學校的基本條件是校舍、圖書和教師等,不具備這些條件,就難以穩定。寶通寺提供了校舍,做出重大貢獻。原武昌佛學院學生隆根法師從新加坡捐贈圖書叁千多冊,閩南佛學院、四川自貢佛學院、浙江叁門縣多寶講寺等也捐贈不少佛教書籍,解決了圖書問題。聘任了叁位專職教師,其中有的是原武昌佛學院的畢業生。聘任了十多名兼職教師,其中有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教授。

  

   學校的中心是教學,即使在寺廟中也不例外。昌明院長常常交待不要因修行禮儀沖淡了教學。寶通禅寺方丈道根法師也多次指示客堂,佛事活動避免安排在教學時間內。爲了協調院廟關系,雙方共同學習和遵守《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方法》第七條:“佛事活動適當安排,避免妨礙僧人學習,廟院的協作,必須繼續加強,更有利于教學爲中心的教學正常秩序的鞏固。”

  

   建校以來,每學期上課17周,最後兩周複習和考試。每周六天上課,禮拜天休息。每天講五節課,一節課自習。按慣例放寒暑假。這一切與社會的大學相同,而且嚴格執行。從開學之日起,按時上課,按教學計劃授課,對不遵守規章製度的學生嚴厲批評和處理。既教育了當事人,又警示了其他學生。兼職教師因事有時不能按時來授課,則及時調整。如武漢大學呂教授赴日本訪問,不能按時講佛學概論課,于是及時改講大乘清淨平等覺經。

  

   2、 積極組織好教師隊伍

  

   叁個專職教師上課非常認真,從不遲到。講課內容深入淺出,學生反映比較好。但是他們都年老多病,不解決實際困難,就不可能安心教學。儀模老師的家離校較遠,且老伴有病,學校作爲特殊情況,允許他在家備課。他工作積極,時常帶病堅持來校上課。徐皓老師中風,學校派人每月按時送去工資。直到 臨終前他還來電話說:稍好即來上課。

  

   太虛時代的武昌佛學院之所以成功,是因爲有一批著名的僧俗教師任課,如空也、史一如、杜漢叁、張化聲、妙闊、大勇、大敬等。武昌地區有許多著名的高校,爲選聘高級兼職老師提供了方便。但高校老師各有本職工作,教務處往往優先讓他們選擇上課時間。這些高校教授來院授課提高了教學質量。如請華中師範大學的彭端淑教授講印度佛教史,請武漢大學的呂有祥教授講叁論宗概要、佛學辯證法,請武漢音樂學院的周耘教授講佛教音樂。有時將路過武漢的著名學者和法師也請來學校開講座。古漢語專家童勉之、香港的聖一法師,都曾來院開課或開講座。

  

   大膽起用年輕的學僧,承擔課程。能利法師剛從南京棲霞佛學院畢業回來,學校聽說後請他來擔任了唯識宗的課程,講得不錯。律學這門課長期沒有教師,在湖北省找不到人選。靈岩佛學院首屆畢業生乘實法師,本爲天臺山國清寺教務長,因意見不合欲離。路過武漢,經與寶通寺道根方丈交談後,允諾來武昌佛學院教律學和佛學概論。

  

   3、 關心學員的學習與生活

  

   武昌佛學院對學員的要求是“學修一體化,生活叢林化”,即一邊上課學習,一邊修行參禅。在生活方面,與僧人一樣,睡禅房,吃素食,早晚打坐。學院重建不久,條件比較艱苦,上課的環境較差,有時正在上課就有僧人穿堂而過。但是全體學員按昌明院長的指示,“邊教學,邊建設,邊發展,邊前進”。⑥總的來看,學員生氣勃勃,蒸蒸日上,勇猛精進,成績斐然。

  

   堅持規章製度,嚴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學校是教育單位,不能象叢林那樣動辄遷單,外出遊方。對于不請假而離校者,根據情節輕重和悔改表現而分別給予處分。有的學員冒充教務處向外騙取經書、法物,已勒令其退學。有的學員因患傳染性肝炎,學校勸其休學,雖然苦苦哀求不走,但仍堅持讓其離去。

  

   關心學員的生活,是穩定學員的前提。雖然提倡精神修養,但也需保證基本物質需求。對貧苦者給予適當補助,除發月單費和衣帳被席外,節日還有所資助。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佛事活動可得一些供養,學習成績優秀者可得到一些獎學金。總體來說,學院生活水平低于城市水平,但高于農村生活水平。學員生病,一般就近在醫院看病,學校出費。如學員西來住院、古妙闌尾炎開刀,都由學校安排和出費。

  

   幾年來,不少學員已畢業成才,成爲寺廟的住持和監院。如見忍,在黃梅五祖寺任監院,在黃岡市任政協常委。幾年來,他從海內外引進不少資金,用于寺院的維修和新建。他招收的海外弟子就有幾十名之多,爲五祖寺的複興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有的畢業生被鹹甯大乘寺聘爲住持,另有四名已在寶通寺擔任職事。太虛當年提出的“教製革命”,就是主張從佛教學院選人去寺院當住持,他的理想在今天的武昌佛學院裏已經實現了。

  

   武昌佛學院從創立至今,已有79年的曆史了。它曾經是中國最正規、最有影響、最富于改革精神的佛教高等學府。目前,它屬于重建初期,困難重重。但不久的將來,在太虛的學生--昌明院長的領導下,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它必定會重振雄風,重放異彩。

  

   注釋:

  

   ① 太虛:《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②③⑤⑥《昌明方丈法偈選》第138、238、220、238頁。

  

   ④轉引呂有祥:《太虛法師與武昌佛學院》,《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

  

《武昌佛學院的重建(宮哲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