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
我喜歡寺院裏的晨鍾暮鼓,喜歡聽師父們喃喃地誦經聲,那聲音如海潮般湧動著我的心,催生出無限的波濤。盡管我不信佛,但佛家的思想我還是喜歡的,尤其是佛家告訴人們要行善積德。善有善報對人對己都是有好處的,我也經常想把這種思想帶到現實中。
有一次到寺院去,大殿裏裏外外有許多燒香拜佛的香客,但只有個小師父在值班。當我問他寺院住持的去處時,答到:“有事出門。”只此一句便不多言,我也無心再問,免得無趣,隨即四處瞻仰禮拜,靜靜地去感受那種肅穆的氛圍。
“哎呀!”突然傳出一聲尖叫,原來是一位老婦人在過門檻的時候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正在拜佛的人們發出一陣驚呼,但卻都猶豫不決,無一人上前相助。我能理解人們當時的心情,並非無心上前相助,是擔心萬一老人有個閃失,被老人的兒女訛上遭罪破財且不說,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也會接踵而至。在現實社會,這樣好心不得好報的事情還少嗎?
我看到老人想站起來卻有些吃力,便往老人跟前走去,希望能扶她一把。當我還沒有走到老人的面前,卻已經有人旋風一樣地沖了過去,扶起老人,輕聲細語地安慰著。仔細看時,卻是剛才大殿裏值班的小師父。
慶幸的是老人沒有什麼事,謝了小師父又去拜佛了。目送著老人走進大殿,我沖著小師父笑笑:“您又積德了。”我說。
小師父看看我念了聲佛號,輕聲地應答:
“不思善。”
我詫異極了,這是什麼理論?不思善。難道思惡嗎?
小師父見我愣在那裏,還是輕聲細語: “如果老人在你的面前跌倒,你如何想呢?”
“我當然想積點德,做點善事,扶起老人。
他搖搖頭:“我沒有這樣想。”
我更加詫異:“你不是已經把她扶起來了嗎?”
他微微一笑:“對,我是扶起來了,但我沒有目的。我沒有考慮什麼,不思善惡,沒有索取,沒有牽挂,只是想扶她起來而已。”
圍觀的人們都在聽著我們的對答,若有所思。我慢慢地品味師父的話,忽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看見老人跌倒而想積德攙扶起老人的是自私;如果爲行善而扶起老人,是做事講條件。不管人們怎樣看待這樣的人,我還是要稱贊他們的,因爲他們做的畢竟是好事,比那些只顧燒香不顧人的“善男信女”要強百倍。然而真正高境界的還是那位小師父,只是想扶起老人,別無他求。小師父的一句“不思善”,使我跳出了迷津,豁然開朗。我明白先前之所以會引來無端的煩惱,是因爲自己雖標榜無欲無求,卻沒有真正地做到。而那不帶任何目的,不圖任何回報的去行善,才是善的至真至高境界!
摘自《杭州佛教》2007年總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