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因
聖嚴
佛滅之後,大乘的暗流雖在潛移默化,卻未能影響到它所處的時代思潮。直到西元紀元前後,大乘佛教依舊保持緘默的狀態。
促成大乘興起的原動力乃是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則尊源于大衆部的“現在有體”之因緣生法的基礎。在大衆部中即唱有“世出世法,悉爲假名”的口號,據南傳的論事一九·二的記載:製多山部(案達羅地方的大衆部自由派)主張“空性含于行蘊”之說,此即是緣起空性的教理。
般若思想爲大乘的先河,般若出于南印案達羅地方,已爲近世學者所公認。在現存的小品般若經中也說:“此般若波羅密多經,佛滅後起于南方,從南方進于西方,從西方進于北方。”這已暗示了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生于南印而成熟于北印,西北印本爲婆羅門的教區,所以流行梵文,爲投合梵文環境,傳來中國的大乘聖典也均出于梵文本的翻譯。
因此,大乘佛教既是小乘佛教(大衆部)的延伸,也是對于小乘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反抗,它使得被小乘佛教定型而幾乎僵化了的佛法重行回轉到佛陀的本懷而複活起來。大乘佛教站在出類拔萃的立場,以小乘之名貶低部派佛教的地位。同樣的,部派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學者站在自以爲是正統的根本佛教的立場,對新興的大乘佛教起而還擊,唱出大乘非佛說,大乘是魔說的口號。到了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又竭力爲大乘是佛說而辯護。從實際上說,雙方均有理由,也可以說雙方均有一點偏激,因爲小乘既由原始佛教而開出,也是大乘佛教的源頭,未必全是自私自了的小乘;大乘既有原始教理的根據,縱非皆出于佛說,何至于即成爲魔說!這一現象若從其結果說,也都值得尊敬,倘不如此,新舊思想便分別不出,因其相反適相成。到了法華經中,大小叁乘會歸一乘,便調和了大小之爭。大乘佛教的圓熟得助于有部的思想基礎者很多,有部對于唯識的成熟尤其有功。
摘自《印度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