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
聖凱
那爛陀宛如一朵美麗的蓮花,盛開在巴特那縣內王舍城西北七英裏處的巴羅貢村。據《大唐西域記》載,當地的森林水池中有名那爛陀的神龍,寺因此得名。據說佛陀曾在此說法,涅槃後不久,帝日王在此建寺。佛教史上的大衆部僧侶曾在此舉行了第叁次結集。大乘佛教學者龍樹、無著、提婆、世親等人也曾在此修業講學。學者認爲寺當建于5世紀左右。先後有六位印度國王參與了建寺工程,使寺的規模日增,有六院、七院或八院之說。最盛時方圓48裏,南北數十所寺院,常住僧侶4000人左右,加上客人等,有萬余人在此居住。玄奘描繪該寺:
寶臺星列,瓊樓嶽峙,觀束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于戶墉,交日月于軒檐,羯尼花樹,晖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疏其處……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爲其極。
因此,那爛陀寺在印度佛教史上據有重要地位,有“最高學府”之稱。寺內藏有豐富的書籍,曾經培養出很多有名的佛教僧人。據載,當時亞洲各國的僧人都來此求學,中國著名僧人玄奘、玄照、義淨、智弘、無行、道希、道生、大乘燈和新羅僧慧業等都留學于此。玄奘在此學習十數載,掌握了佛教大小乘理論,並受戒日王的委托,辯贏了外道,聲譽隆于五印,獲得“大乘天”、“解脫天”的稱號。寺內製度嚴格,凡要來寺參學者須通過辯論,才可人寺學習,否則“多屈而還”。僧人在寺學大小乘佛典,兼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各種知識。那爛陀寺的印度僧人對藏傳佛教的建設起過重要作用。中興西藏佛教的印度僧人寂護、蓮花生等皆爲那爛陀寺僧人。
13世紀前後,那爛陀寺毀于伊斯蘭教軍隊的戰火,僧人大量逃亡國外。以後曾一度恢複,但不久又遭毀滅,終湮滅于荒煙蔓草中。1861年遺址被發現。1915年印度政府考古局根據玄奘的記載,做了挖掘工作。新發掘出來的遺址是一片紅色磚石砌成的建築群,中心是一殘塔,原高7層,現只剩4層。每層有很多巨大石柱,上面雕有姿態萬千、栩栩如生的佛像,周圍有花紋刻飾。塔東伸展一排排僧房遺址,西邊爲一排排殘存佛塔,共有12座僧院。遺址中還有講經用的庭院廳堂,出土了數千件精美銅像、銅盤、印章等文物,其中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珂毗珂羅僧伽之印”的公章完整無缺,甚爲珍貴。這些文物現已收藏在當地博物館內。1956年印度政府計劃重新恢複那爛陀的光彩,新建了那爛陀寺,開辦了巴利文研究所。
兩次來那爛陀都是在風和日麗的日子。一進門,便可以感受到昔日巍峨的風采。綿延數十裏的建築群,依照戒律而建的一間間寮房,至今仍然保存的大竈、大井等,每一樣都扣人心弦,可以想象成千上萬學僧學習的盛況。面對這些斷垣殘壁,再想想當時的輝煌:“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余矣。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製,衆鹹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輝煌帶來震憾,殘垣引發傷感,“昔人已乘蓮花去,此地空余那爛陀”。可是,誰來重整那爛陀昔日的輝煌
真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慨!
摘自《法音》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