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精要—一 海濤 輯
1.當我們在修持或聽聞佛法時,必須培養想要利益一切衆生的心態,這不僅是短暫的做法而已,最終還要幫助六道衆生解脫痛苦。這就是正確的心態。
2.無論我們對自己感到多沮喪,或覺得自己難以達到證悟境界,但我們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
3.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解脫世間的痛苦,而達究竟的喜樂。修行是否能達開悟,要視行者的心態而定。
4.同樣一個由上師教導的修行法門,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出現,這完全是依弟子所持的心態而定。
5.在聽聞、思考和修行佛法時,我們應培養利益他人的心態,才能獲得修行的圓滿成就。
6.我們在做任何事時,都必須發展正確的心態——不論是聽聞、思考或實修佛法,或做一般的俗事。
7.一切教法都是來自佛的化身。化身佛源自報身佛,而報身則源自法身。
8.「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不同:前者強調「發心」,後者著重「實踐」。
9.菩提心有兩個重要的特性,即悲與智。要深達于悲,則需了解他人希求快樂、幸福以及解脫之心,與我們自身並無二致。
10.皈依文是菩薩戒之基礎,它是一種助力。
11.空性的體驗是開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衆生的發心——菩提心的根本。
12.心智清明與不清明的分別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萬法之空性的本質。
13.如果沒有初步的空性體驗,要談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
14.菩薩所生出的菩提心是平等地去對待一切衆生,只有以此無分的發心,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
佛法修行精要—二 海濤 輯
1.痛苦的解脫乃建立在習氣的淨除之上。因此,只要我們停止造業,同時培養良好而正面的習性,便絕對可以清除我們不好的習氣。
2.業力的形成是透過我們的心、我們的身體和言語所造作出來的。
3.持戒可讓我們時時對因果業力的法則,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並且正確地做一切事。
4.持守小乘戒或在家戒後,如果再進一步受菩薩戒,那麼積聚福德的力量就會更大,因爲受了菩薩戒就是走向菩薩道。
5.當我們以真摯的慈悲心及利他心來積聚福德,並且使心置于叁摩地(定)的狀態,那不論做什麼善法,如供養、布施或修法等,都會成爲積聚福德資糧最殊勝的法門。
6.供養時態度的正確與否,會影響到其所産生福德的大小。
7.不明而修(不具正見的修行)也可能讓我們變得更加愚癡。
8.火供除了做殊勝的供養外,也代表焚毀消除我們所有一切煩惱業障等。
9.究竟的火供乃代表無我與空性的觀修。了悟無我與空性的智慧之火焚燒摧毀我們所有的妄念、惡業、習氣與障礙。
10.我們必須在每次修完法後,安住在無念的狀態中,以做積聚智慧資糧的准備。
11.爲何金剛乘又稱爲密乘?
一、密乘並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以爲它是不輕易傳授給人的意思,而是要具備相當的根器,才可以修金剛乘的教法。
二、如不具備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礎,即使去修金剛乘的教法,也不會得到利益,這就是所謂密乘的意思。
叁、因此,起初修行時,應多多下工夫修持,使自己具備非常強烈、穩固的慈悲心,一旦有了強烈又穩固的慈悲心爲基礎,那再修持金剛乘才能達到良好的成果。
四、金剛乘是開悟最快的修行法門,但須具有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礎才能快速有成,否則金剛乘就說不上是最快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