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禅師“無人賞,自家拍掌”(甸甸)

  慧遠禅師“無人賞,自家拍掌”

  文 / 甸甸

  來往煙波,十年自號西湖長。秋風五兩,吹出蘆花港。得意高歌,夜靜聲初朗。無人賞,自家拍掌,唱徹千山響。

  上面這首詞,是杭州靈隱寺住持慧遠禅師的自題畫像之語,從中可看出他的高潔德操。

  慧遠禅師,俗姓彭,四川眉山金流鎮人。先世儒業,父甯,母宋氏。十叁歲時,他的哥哥出家爲僧。慧遠問他:“你出家,是爲了什麼呢?”他哥哥回答道:“求解脫。”慧遠說:“我也想求得解脫,跟你一起去。”沒想到,他的父母爽快地同意了。

  慧遠初事藥師的宗辨禅師。宗辨平時對他進行問質,發覺他與其他僧人有所不同,是一脈很好的法界龍像,想讓他多去四處參禅,早日得悟,便故意說:“我還沒老呢,不用你侍奉了。你應該遍參叢林,學有所成再回來不遲!”

  慧遠就祝發到了成都大慈寺習經論學。四年後,才遊四方,叩請之人無以數計。再到峨嵋山的靈岩寺,依黃龍南公之孫徽禅師。兩歲一過,若有所悟。徽禅師許可了他。翼日就辭別大家,衆僧挽留他,他不聽,說:“徽禅師覺得我可以了,可我總覺得還沒悟透。”

  那時,他聽說圜悟勤禅師住持成都的昭覺寺。他就去前去拜訪。圜悟勤禅師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之例。慧遠一聽,突然頓悟了,興奮地倒在衆僧之中,久久不起來。衆僧嚇壞了,以爲他病了,連忙扶他起來。慧遠說:“我夢醒了。”到了晚上,與圜悟勤禅師問答無滯無礙。慧遠說:“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律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赈濟。”圜悟勤禅師說:“七珍八寶一齊拿。”慧無說:“悟不入謹家之門。”圜悟勤禅師說:“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慧遠隨聲便喝,圜悟用拄杖敲擊禅床說:“吃棒了沒有?”慧遠又大喝了一聲。圜悟勤緊跟著也唱了一聲。慧遠便倒地禮拜,從此算是徹悟了。圜悟勤禅師大喜,以偈僧他,有“奮鐵舌,轉關捩”之語。衆僧稱他爲“鐵舌遠”。從此以後,慧遠機鋒峻發,無人可敵。

  宋紹興乙卯(公元1135年)春,眉山郡守請他到象耳山去當住持,他不去。當年,圜悟勤禅師圓寂,慧遠禅師歎息道:“哲人亡,繼之者誰乎?”隨後他延扁舟自叁峽而下,抵達淮南,住在龍蟠山壽聖寺,一年後遷居琅琊山之開化寺,繼之而遷至婺州的普濟寺。侍郎蘇伯充,乃一代耆德,天天與他談經論禅。不久又遷到了衢州的定業寺。時妙喜杲公谪居梅州,有人傳說著慧遠的偈頌。他就前去拜訪,並極口稱譽慧遠。叢林中人更加看重慧遠禅師了。不久,到了天臺,曆住護國寺、國清寺、鴻福寺。宋乾道丁亥(公元1167年),沈尚書德和守平江,因在虎邱找不到合適的人,竭力邀請慧遠禅師前去住持,接物利生,無倦戶外。履滿缁素,使名達高僧心服口服。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慧遠禅師奉诏入住杭州臯亭山崇先寺,第二年敕住靈隱寺。賜號“佛海禅師”。新住靈隱,一上堂便說:“新歲有來由,烹茶上酒樓。一只爲兩腳,半個有叁頭。突出神難辨,相逢鬼見愁。倒吹無孔笛,促拍舞涼州。”有僧問:“文殊是七佛,師如何出女子定不得?”慧遠說:“擔頭不挂針。”僧人問:“庵內人爲甚麼不知庵外事?”慧遠說:“拄杖挑蒺藜。”僧又問:“不與萬法爲侶者是甚麼人?”慧遠說:“腳踏辘轳。”反問僧道:“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僧說:“天臺普請,南嶽遊山。”慧遠邊下堂邊說:“阿耨達池深四十丈,闊四十丈。”

  宋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宋孝宗下旨,讓靈隱長老入宮中問答。叁月七日,又有旨令讓靈隱與徑山兩寺的長老同入選德殿。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二十八日,宋孝宗駕幸靈隱寺,走進一笑軒交蘆室時,看到挂在牆壁上的慧遠禅師畫像。便問:“這是畫的,誰是真的?”慧遠回答說:“春風和暖,恭惟萬福。”當年八月六日,宋孝宗又把慧遠禅師召去問答。延座賜茶後,宋孝宗說:“前日睡中,忽聞鍾聲,于是就醒了。未知夢與覺有何區別?”慧遠回答道:“陛下,若問覺,現在就是糊塗;若問夢,夢覺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同,教誰來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覺心不動。所以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宋孝宗說:“夢幻既非,且鍾聲從甚麼處起?”慧遠答道:“從陛下問處起。”孝宗說:“前日在此閣靜坐,忽然思得不與萬法爲侶。朕從這裏有個見處。”慧遠問:“陛下怎麼說?”孝宗說:“明鏡絕纖塵。”慧遠奏對說:“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孝宗說:“亦未嘗欠缺。”

  對于前後幾次入宮作對,慧遠禅師曾作詩記載此事:

  盔盂走馬向天庭,漫踏天街馬不停。

  回首飛來峰上望,白雲包盡帝都春。

  南宋朝廷盡管腐敗荒糜,但慧遠禅師還是情著熱愛和期望之情,他進宮時曾對宋孝宗說:“願陛下早複中原。”不知皇上聽了作何感想。也許正在苦笑呢。如若真能恢複中原,他會逃到臨安(今杭州)來嗎?

  又有一次,慧遠禅師曾隨宋孝宗遊飛來峰。宋孝宗問:“既是飛來,何不飛去?”

  慧遠說:“一動不如一靜。”

  到了上天竺,宋孝宗見觀音手持念珠,又問:“人持念珠念觀音,觀音持念珠念誰?”

  “那當然是念觀音了。”慧遠答道。

  孝宗教覺得奇怪,問道:“爲什麼?”

  慧遠說:“求人不如求己。”

  宋孝宗一聽,意味深長地笑了起來。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日本高僧覺阿侍者與徒弟金慶,毅然渡海前來杭州靈隱寺參拜慧遠禅師。覺阿侍者,滕氏,對天臺宗非常精通,且擅長書法,數說數國語言。在日本享有非常高的聲望。初來靈隱寺,自視甚高,氣勢就高了些。慧遠禅師慢慢地讓他懂得了他的功夫遠遠不夠。然他不久就要回去。到了長蘆江岸,聽到鼓聲,大悟。急速返回靈隱寺,作投機五偈。其一曰:

  航海來探教外傳,要離知見脫蹄筌。

  諸方參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

  慧遠禅師讀了他的偈後,知道覺阿侍者已通悟,深表贊許。覺阿遂居靈隱研究經義,前後達四年之久。直到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才離杭州回國。臨別不勝依依,在異國得悟,分外珍惜。覺阿侍者贈給慧遠禅師水晶降魔杵一根,念珠兩串,彩扇一把,以作永久的紀念。之後,日本僧人到靈隱寺取經的還有定心、圓爾辨圓、無關普門、寒岩義尹、約翁德儉、榮西等。

  宋淳熙乙未(1175年),慧遠禅師對衆僧說:“淳熙二年閨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幹,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買柴炭。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大家都相互傳說這件事,並不相信。哪有這麼准的事。第二年,慧遠禅師把遠在國清寺當僧人的弟弟曉林叫來,吩咐一些事情。不久,患有微疾,果然在上元那一天,安坐而化。龛留十日,顔色不變。同月二十五日,葬烏峰之塔。壽七十四,僧臘五十九。其塔曰:

  禅有頓門,無言爲宗。世或待喻,假言以通。

  惟其善鳴,譬如雷風。言而非言,以開群聾。

  猗欤遠師,心傳大雄。如應響谷,如待問鍾。

  既得其承,龍象影從。明诏再賜,又彰其逢。

  發明正宗,摧折妄庸。法席屢遷,道契九重。

  于古有光,爲譽益崇。順緣而歸,自昔所同。

  明月攝彩,浮雲無蹤。我爲銘詩,刻畫太空。

  于彼戲論,記其初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