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城市文明

  佛教與城市文明

  香港僧伽學院 覺真法師

  2010年5月,世界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一年一度的覺群文化周,以“和諧宗教與文明城市”爲主題,舉辦本屆“迎世博學者論壇”。我接到通知的時候,正是我准備前往印度、尼泊爾開始朝禮佛陀聖迹之旅的前夕。

  我的這篇論文的標題:《佛教與城市文明》,在行前,就寫下了。但沒有動筆,因爲行程在即,同行的多達30余人,需要響應許多詢問,做一些必要的行前准備。這篇論文,就只能留待印度之行結束,回港後再寫了。

  從一個故事說起

  到達印度的第六天,我們已先後參訪了古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附近的靈鹫山、竹林精舍、七葉窟、那蘭陀寺、玄奘紀念堂等勝地,接著,驅車向毗舍離而去。這天,正是10月1闩,國慶節,我們在大巴士上舉行國慶60周年的祝儀,並同聲歌唱《東方紅》和《偉大祖國》。一路上,精神飽滿、豪情萬千。可是,在離開毗舍離阿難陀塔和保存最爲完整的阿育王石柱後,我們再驅車七小時前往拘屍那時,在途中,一位團友伊先生,忽然發燒,右下腹疼痛,顯然,病痛讓一位壯實的漢子疲憊不堪了。我和我的侍者真颢法師都趕緊離開座位,來到伊先生身邊,爲他施診,也爲他做能量水;還有同行的曹居士、滕總,都爲他作能量治療,體溫略有下降,似乎炎症稍有緩解。傍晚,車抵拘屍那(今印度北方邦迦夏城KASIA),到達賓館後,伊先生痛況轉重,體溫升高,不得不送往附近的KASIA市醫院就診。初步確診爲急性闌尾炎。這裏沒有手術條件,再經兩小時車程,連夜送往北方邦首府勒克瑙(LUCKNOW)邦立醫院。異國他鄉,語言不通,諸多不便,可想而知。但是,不要緊,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這次朝禮團的團友中,恰恰有一位在保險公司任職的楊居士。(出發前,我們每個人在香港都己買了最可靠的保險,這一點,總領隊林小姐已安排得十分周到了。)

  楊居士經驗豐富,連夜與香港保險公司取得聯系,說明情況後,保險公司可謂盡責,立即由馬來西亞調來一架專機,把伊先生從勒克瑙(LUCKNOW)邦立醫院接往印度首都新德裏一家大醫院,在那裏觀察一天,並與香港醫生會診後,再確定在新德裏開刀,做手術。

  我們把伊先生一個人交給醫生了嗎

  沒有。這裏不能不說到一位來自香港的锺小姐了,她與伊先生素不相識,只是這次朝禮佛陀聖迹,成了同行的同修者。當她獲知伊先生要去醫院時,她就站出來,放棄自己的休息,與滕總一起,護送伊先生去醫院檢查。也正是倚仗锺小姐流利的英語與粵語,與香港醫生溝通,與一切需要溝通的地方聯系、對話,都是錘小姐代勞了。幸虧有了這位忘我無私、行菩薩道的锺小姐,放棄了其後的一切朝禮活動,全程陪同伊先生轉機往新德裏,一直在醫院照顧護理,伊先生手術順利,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和康複。

  這個故事敘述完了,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太多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能保證不生病,不需療救

  香港是國際性城市,社會秩序管理,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系統與程序。登機前,買好必要的保險,就是一種管理,一種秩序。然而,不會操作,不善操辦,不能化爲有序、有效,那還是紙上談兵。遊戲規則雖好,不合遊戲規則;不按遊戲規則辦,或者雖有遊戲規則,卻不知道、不懂得如何辦,也是不成的。同行的團友中,大多數都是佛教徒,都有虔誠的信仰,都有慈悲利他、舍己爲人的信念。楊居士熟練的及時的信息溝通,錘小姐無私的放棄,不辭勞苦的照應和主動承擔起了全程護理,這都是緣,都是成就功德、救度衆生不可缺少的條件,沒有這些化爲具體行爲的菩薩心、菩薩行,伊先生的得病與救護康複,恐怕將是另一個故事了。

  開拓視野與國際接軌

  一年前發生的這場金融海嘯,至今還沒有過去,陰影還在全世界籠罩著。但是,誰都不能不承認,西方資本主義的弊端和美國的衰落、無能,在這場金融海嘯中暴露無遺。相反,中國卻成爲全世界強大的經濟柱石,一枝獨秀。在香港,每天讀報紙,撲面而來的總是金融海嘯壓力下的怨氣、賭氣和不絕如縷的哀聲歎氣。而當我到上海、到成都、到杭州,到內地講學或出席學術活動時,卻沒有感受到什麼金融海嘯的壓力或沈重。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現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退休教授趙複叁先生在他的《保持信心——美國人看中國》一文中說:“在中國改開放叁十周年的時候,美國一位評論家說,叁十年前,是美國資本主義救了中國,免于崩潰;叁十年後的今天,則是中國挽救了美國資本主義。”可見,西方論者看到了中國的經濟奇迹,把金融海嘯後世界經濟的重興寄望于中國,他們從今闩中國,看到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曙光。明年的上海世博會,我想,就一定能證明這一點。

  這個證明,就深有講究了。

  用什麼證明

  在哪裏證明

  我們生活中,有兩個常用的詞語,一叫“開拓視野”,一叫“國際接軌”。我想,我們的證明,就在我們的視野與國際接軌這兩個最能顯示城市文明的精神內涵上。

  丌拓視野,與國際接軌,詞雖爲二,義則同一。能與國際接軌,靠的就是視野,沒有視野,又如何與國際接軌

  有“開拓視野”的善因,才必然結出“與國際接軌”的善果。“視野”是什麼

  視野應包含了內視野與外視野。內視野是內觀,佛家也叫“照”。外視野,是外觀,佛家則簡稱“觀”。觀照,就包含了內視野與外視野。這兩者當然難以分割,沒有內視野,不可能有外視野。沒有內視野,也不可能看到外視野。“視而不見”,不是沒有視野,而是“見”的問題沒有解決。雖有視野,也所見不廣,所見不明,所見不真。這個“見”的問題,才是人的真正的內視野。才是開拓視野的真正要義。

  佛陀于菩提樹下證道後,向鹿野苑走去,對五比丘初轉*輪,第一次演說佛法,即是四聖谛:苦集滅道。道谛的主要內容八正道,頭條就是正見。這個“正見”,恰恰是八正道的核心。可見,這“見”是我們的根本,這個“見”解決了,丌拓視野就有了真正的視野,真正的“正法眼”了。

  把佛教關于“見”的義理,融入我們的“開拓視野”,與“國際接軌”,我想,這正是佛教能夠並且可以關心我們的時代與社會,這也正是我們城市文明的需要。

  再說一個故事我從報紙讀到這樣一則故事:

  一行臺灣人,去德國旅行。來到一家中餐館用餐。餐館裏廳大桌多人少。一對德國情侶的桌子上,只有一只碟子,上面有兩色菜肴,另兩罐啤酒。另一桌,有幾個德國老太太,桌上菜肴也很少,很快吃光了。在悠閑聊天。這幾位臺灣客人,叫了滿桌酒菜,飽餐之後,還有l/3菜肴剩下,留在桌子上,走了。才走出餐館門外,就被叫住了。他們以爲漏了東西沒有拿,走回去,看到那幾個老太太正向飯店老板投訴,似乎是針對他們的。一見他們回來,老太太用英語對他們說:“你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臺灣人覺得好笑。說:“我們吃飯,自己付費,剩多少,關你什麼事

  ”老太太聽了更生氣,其中一個掏出手機打電話。不久,一個穿製服的人開車來了, 自稱是社會保障機構工作人員,問清情況以後,開出罰單,要罰五十歐元。臺灣人中,有一個是居住在當地的人,他拿出錢,交了罰款,一再說“對不起”。工作人員,收了錢,鄭重地對他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不少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占用他們的資源,更沒有理由浪費。”

  還好,這些臺灣人還能知道慚愧,他們把罰單複印了,每人留一張作爲紀念,還有人貼在家中牆上,警醒自己。

  阿彌陀佛,這則故事,在城市文明中,我想決不僅僅是一個愛惜資源,節約資源,惜福,存福的問題,這裏還包含了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行爲選擇。我們有個新詞,叫“保健”。什麼保健食品、保健飲料、保健醫生、保健醫療……。我想,現代人最需要的是行爲保健,是心態保健,是思維方式保健,是行爲選擇的保健。這群臺灣人中,那個二話不說,掏出錢來,接受罰款,並懂得道歉的人,就是一個有智慧的、選擇了正當行爲的人。如果不肯付罰款,又要吵吵鬧鬧,處處對抗,不高興,不滿,不知慚不知愧,那後果恐怕又是另一付難堪的模樣了。

  我再說一個城市生活中常見的小故事。父親起床後,來到餐廳。太太給他倒了一杯咖啡。讀小學的女兒正在吃早餐。女兒說:“爸爸,這片果醬烤面包,很香,你吃吃看。”女兒遞上一片,卻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把父親的衣服弄汙了。父親大怒。狠狠責罵女兒。女兒大哭。驚動了木太,太太說:“她不是故意的,你發脾氣幹嘛呀!”先生又跟太太吵起來,女兒哭得更厲害了。結果,錯過了上學的校巴。父親無奈,只好駕車先送女兒上學。由于怕耽誤了自己上班,只好加快車速,偏偏又被警察截停,抄牌,控以超速駕駛。抵達公司,已經遲到,老板問他工作報告寫好沒有

  糟糕,出門時,忘了帶。下班回家,他埋怨說:“真是倒黴的一天”。

  小女兒打翻了咖啡,太尋常了。假如選擇說:“不要緊,下次小心點就行了”。那還會有下面一連串的“倒黴”嗎

  意外的事總會發生,面對它,你可以有各種選擇。選擇微笑,諒解,寬恕;還是選擇發火,爭吵,焦慮,執著,狂妄……,確實,境界大不同。在城市生活中,在城市文明中,人不能模糊了自己身份的認知,不能沒有自身品格、品位的認知。人的每一天,無不生活在行爲選擇之中。西方心理學上,曾經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人去探望一群乞丐,送他們一份禮物,但每個人只可挑選一件。乞丐甲,要了金幣。乞丐乙,要了一套西裝。乞丐丙,要了一面鏡子。十年後,再去尋訪這叁個乞丐。本來身份相同的叁個人,十年後的結局卻不一樣了。乞丐甲,還是乞丐,仍在行乞維生。乞丐乙,每天穿上西裝,在寫字樓上班了。乞丐丙,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了一名擁有巨大實業的大商人。乞丐甲選擇了一枚金幣,接受了行乞的本能,他永遠是一個乞丐。乞丐乙,穿上西裝,他要置身于穿著整齊的上班族之間,他的行爲模式,生活態度,不能不與上班族看齊了。乞丐丙,是“觀照”自己,要求自己的人。不斷照鏡子,就是內視野,就是內省,就是觀照自性,他不想模仿別人,他要尋回自己,他有他心中的理想,心中的目標,心中的願景。他成功了。

  話不能不說回來,一個人的行爲選擇,恐怕正反映了他的深層次意識,用弗洛伊德的話說,由他的“無意識”(或潛意識)所決定。用佛教唯識學的語言說,正是他的“種子識”所決定的。如果我們學佛,了知佛法,通過信解行證的修學次第,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的習氣,改變自己的行爲選擇,是完全可以達到人生的新境界的。

  佛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佛教的圓融性、包容性、開放性、適時性、方便性、社會性、可塑性,都正是我們現代城市文明的需要。

  

《佛教與城市文明》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快樂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