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悲智之門—一 海濤 輯
1.積聚福德資糧就是袪除障礙和習氣,積聚智德資糧就是證悟自己真正無礙的本性。
2.修苦行亦能積聚福德,因爲你可從中轉變不良的行爲模式爲良好的習慣。
3.以口業積聚福德,是指舍棄不幹不淨的胡言亂語,而養成說正話的習慣。
4.佛法的目的在于培養內在的智慧,其教義則根據內在的本性而有各種了悟智慧的方便法門。
5.佛法的主旨是:本心不需要外在環境就能體會自然的純真、歡喜、安詳與清明。
6.我們的根本無明在于我們對自己有某種自信,而這其實是依賴外在世界而有的一種不可靠之自信。
7.由于世間無常的本性,因此無論我們自信多高,仍是不斷在破滅中,結果備受痛苦與挫敗,而這種痛苦會因我們的煩惱,諸如最根本的貪、瞋、癡,而相對增加。
8.禅修是指運用契機的法門以長養一顆更慈悲、更祥和的心,也是指漸漸習慣于這種智慧的心境。
9.每天用一段時間于靜坐。一到時間就專注于習定上,不要再慮及其它的事情。
10.要進入佛陀的教法,我們必須持著叁個態度,第一是聽聞法教(聞),第二是深思其意(思),第叁是以之實修(修)。
11.經由禅修,我們學會如何放松自己,保持平靜祥和。以這份甯靜的心,我們才能知道在繁忙雜亂的生活中如何自處。
12.禅修還有很多益處,經由修行我們可以增長智慧。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賴我們的智慧,因此經由禅修和菩提心的培養,他人會感覺到你的改變。
13.禅修教導我們如何松弛自己和保持甯靜,這份甯靜會帶來內心的喜悅。由于這份甯靜和喜悅,我們會與人相處得很好,一直都在愉快的心境中。
入悲智之門—二 海濤 輯
1.禅修是開展心靈的一種過程,而持久即是其成功的關鍵。
2.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圓滿之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必經途徑就是開始靜坐修持。
3.無論必須花費多大的努力與精力,我們都必須禅坐。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心靈的甯靜與平安。
4.雖然我們本來就具備證悟的能力,但還須藉由方法去認知、了解,啓開並證悟我們的內在智慧。
5.若我們以一種仁慈與開朗的心態真誠地面對自我,那我們便能自我解析,且能認真、仔細地改正自己。
6.一旦我們真正了解慈悲心的真谛,並且試著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上時,我們便能脫離痛苦的兩種根源:嫉妒與羨慕。
7.「悲心」的藏文實際意義是「高貴的心靈」。一個真正慈悲的人具有一顆含有應機特質的開朗和包容之心。
8.具有慈悲心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求他人的尊敬,因其人格自然而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這種人如同一件香氣四溢的物品,即使把它包裝起來或藏起來,都不會失去它的香氣。
9.培養菩提心不僅會帶給自己,也會帶給周遭的人快樂。心靈上的平靜會使你將事情做得更好,你會更願意去傾聽他人的遭遇,也更能幫助他們。
10.當我們的心漸趨甯靜與穩定,並更能看清自己的時候,我們不只對自己及自己的欲望更有自覺,同時也更能體諒他人的需要及渴望。
11.只要看著別人快樂,我們就能感同身受,別人的喜悅變爲我們的喜悅,我們單從別人的喜悅中也能獲得快樂。
12.嫉妒與羨慕是慈悲的最大敵人。
13.一個內心充滿嫉妒的人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無論他擁有多少財富,如果他一直被嫉妒心困擾著,他就不可能成爲一個快樂或心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