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的滋味
傅語人
摘自:禅刊
據說禅文化的具體體現,在于茶,就是“禅茶一味”。又有禅語說:茶具有人生叁昧。于是乎,家居不可或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普通一員,就與無比深奧的禅理、衣食住行的現實人生,緊密結合在一起,並獨具了超然的味道。
明朝文人陸樹聲在《花寮記》中,講飲茶的理想環境,列爲“涼臺、靜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風、竹月、晏坐、行吟、清談、把卷”。凡此種種,茶未飲而意趣盎然。可是細想一下,又會發現,如果爲飲茶,對環境這般尋尋覓覓,就多少有些喧賓奪主、蚌外尋珠之意了。
我覺得飲茶的環境,對于飲茶人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這就好像飲茶的關鍵。在于飲者的心情;而心情的好惡,與所飲之茶是否名貴,幹系不大。
生活如是說:夏飲綠茶可以消暑;冬飲紅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飲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對于真正的飲者來說,飲茶自有飲茶的樂趣在。
“冷水泡茶慢慢濃。”這是一句值得人們細細品味的飲茶人的妙語。
人生或者濃酽或者清淡,這當中,每個人都要親自承受:或苦盡甜來,或五味雜陳,或說得出口,或說不出口,如何體會,一顆心最清楚。道德文章,多是叁五個素心人,居鄙間陋處,嚼著菜根做的;叫囂塵上的,不過是戲臺上人物的唱詞,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耐得住冷,耐得住清淡,從來是成就大業的道路。所以冷水也罷,慢慢濃起來的,終是茶了。
飲茶人總想說出茶的滋味,卻不知道飲茶的滋味,就在飲茶的過程中。如同人生在世,總計較成敗得失,殊不知成敗得失,都是人生的滋味。
飲茶時,要從中體會“所飲的是什麼味道”及其敷衍著的人生滋味,將一份“如何品味”的心 思塞在心裏,恐怕就會把真正的滋味放過。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飲茶的過程中,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尋味的念頭”上,而把“主角”放過了。好比人生,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天天設想著未至的將來,卻不做腳踏實地的事,最後將眼前的現實丟掉,一無所得。
參禅的人都知道“趙州茶”。古時候的趙州禅師,對于那些東參西訪來請教佛法大意的學人,無論來過與否,總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說法,讓學生自己“吃茶去”,學人往往于這句話上生迷。殊不知,飲茶的滋味,口說不出,耳聽不得,好像鞋子合不合腳,要弄明白,只有你的腳去實地理會,才會清楚一樣。佛法大意亦是如此。禅的真谛亦是如此。
羁旅禅林時,學生有幸親近當代禅德淨慧大師,請教趙州茶的滋味。大師承接趙州禅師慈悲度化的本懷,開示道:趙州茶是什麼滋味,我個人雖然喝了這麼多年,也說不出來。所以只好請你自己喝,自己品味。
原來如此,要體會茶的滋味、人生的滋味,必須要有一個自己去親自體驗,親自經曆,方可有所省悟;體驗者只有不當茶而迷,才能清楚所得是何滋味。在人生中,經曆世事變幻、成敗得失,都不過是人生的滋味,對于自在無礙的心來說,是沒有成敗得失可言的。
平淡的水,溶入幾片茶葉,就成爲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顆自覺覺他的心,就會充滿歡喜。這像宋人杜小山的詩句所寫:“寒夜客來茶當酒,竹枋湯沸火正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人生如茶,初飲時也許會感覺苦澀;待到回味時,卻會讓人體會到茶的甘甜。這是不意而得的收獲,也是情理之中的自然事。然而對于飲者,只有口渴時,飲茶才有意義;如果只爲體會飲茶的滋味,或濃或淡,拼命來喝,最終來不過是灌個大肚,那般的受苦受累,絕非智慧解脫,如是因、如是果,尚應全部自家承受,哪個也代你不得。當然,這樣的人生,也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