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事大
陳柏達
摘自《五福臨門》
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幹的。縱使富貴如王侯,世俗的學識淵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難來時,仍不免手忙腳亂,一命嗚呼。
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長壽,那麼就不會有“自古紅顔多薄命”的說法了。所以不可因美麗的容貌而生驕傲。
不可以爲我們年紀輕而就認爲閻羅王還在睡覺,不會這樣快找上門來。須知:棺材裏所裝的死人不一定是年老的。在人生的旅途上,走不到終點而躺下來的大有人在。因此,古人警惕我們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人的死期很難預蔔,有的胎死腹中,在還沒有出生以前就死了;有的嬰兒一出生因爲染上黃疸病和血友病就長辭世間了;有的小孩活到叁、四歲就被車子壓死;有的長大成人,在青壯年時,因遭意外而傷亡了。
人不可以恃著聰明才智而輕慢他人,因爲聰明而夭折的人也很多,例如:我念小學時,鄰班有位姓歐陽的班長,功課門門第一,可是在小學五年級時就因得了肺炎而離開人間。小學六年級又有一位姓柳的高材生,因脖子長瘤死了。
有了財富和地位也不能夠傲慢。你看,中國從秦漢到清朝,曆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才叁十多歲,美國總統肯尼迪有地位、有才幹又有魄力,可是沒有人會想到他會那麼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貓王普裏斯萊擁有私人噴氣客機、劇院、保镖,可是死得卻很突然。
信了宗教也不一定能夠長命百歲。例如,屏東有一位信基督教很虔誠的青年人,剛大學畢業不久,因爲飛機失事而“蒙主恩召”。當我讀研究生時,有一位念企業管理系的學弟,名字叫塗有生,他信佛教,而且也當過佛學社的社長。很不幸的是,他去珊瑚潭郊遊,涉水過河時滑倒溺死。這不是佛法不靈,而是自己功夫不到家,學佛不得力,才無法轉變定業。
我引用這些真實的故事,其目的在說明,世俗的學問和技能只能解決生活上的小難題,不能解決生死的大問題。各種宗教都致力尋求生死大事的解答,而惟一能徹底解決生死的只有佛教。佛教的教法和義理雖然盡善盡美,但並不是相信了就可以了事,還要不斷地理解和實行,才能夠實證永恒的真理,確實解決生死的問題。我們千萬不要認爲信了佛教,閻王爺就不會這麼快找上門來,因而也就漫不經心了。我們應該知道“定業難轉”這個事實。除非在佛法上修煉到有真功夫,能生死自在,對于生死問題確實十分有把握以外,否則還要拼命努力用功。絲毫懈怠不得。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裏說得好:
“修道的人好像一頭牛,背部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中,雖然身體已經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繼續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後,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應該觀察世間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還可怖,專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