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與造惡業
明一
摘自:禅刊
有人問,打遊戲是否造業?這是肯定的。因爲我們一切行爲無不在造業,有的在造善業,有的是在造惡業。玩遊戲當然是在造業,造什麼業,要看玩的是什麼遊戲。如果是引人向善的遊戲,那麼是在造善業;如果是玩不善乃至惡的遊戲,自然是在造惡業了。
造善業將來就會積聚樂果,造惡業將來就會積聚苦果,對此大家都非常清楚,這裏就不再多說了。我們主要看玩遊戲如何造業,如何形成自己的業障,如何在無明、煩惱和貪、嗔、癡的驅動下,由意根(思想)指導,應用身或者口去造業,然後形成自己的業障。
我們知道,我們的行爲先是由思想(意根)設計(或者叫指導),然後由身體或嘴巴去付諸行動(有些會胎死腹中沒有行動)。這是因爲我們的思想(意根)力量不同,或者叫做自製力不同。思想(意根)力量強的念頭往往就容易帶動行動,或者說是自製力差的人容易被思想(意根)帶動去行動。
所以,念頭的落實是跟思想(意根)力量的強大與否和自製力的強弱與否有關,思想(意根)力量強大並且自製力弱的人就容易付諸行動;思想(意根)力量弱的並且自製力強的人就不容易付諸行動。人們根據自己的這些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身體或者是嘴巴造業。
實際上自製力強弱與個人的修行、修養有關。一般來說,有修行、有修養的人自製力比較強。比如,有時因自己的覺悟而産生自製力,有時因慈悲喜舍而産生自製力,有時因爲受持戒律而産生自製力……
拿玩遊戲來說吧。一般製造遊戲的公司,爲了迎合人們貪、嗔、癡的趣向,都會把遊戲設計得比較“刺激”。使我們因爲貪的煩惱、嗔的煩惱、癡的煩惱(比如獵奇、無聊等)而去喜歡玩……總之,遊戲公司會利用我們的無明煩惱,貪、嗔、癡的習性來吸引我們去玩他們設計的遊戲。
其實,我們也常常利用人們的無明、煩惱和貪、嗔、癡來傳播佛教。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宣傳方法。當然這是“善將塵勞做佛事,巧用方便度衆生”的善巧方便手段而已。
回過頭來說比喻。我們開始玩上“比較刺激”的遊戲之後,意根(思想)就開始造業了,當然因爲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個業報還不是很厲害。但是已經在我們的八識田裏面種下了種子。當然善的遊戲也同樣,我們一接觸這個遊戲就開始種善根。
如果我們的定力不夠,或是沒有修行,長時間地接觸遊戲之後,我們往往就會把意根(思想)強化。一直強化到自製力的極限(跟我們的修行有關),我們輕則會在嘴巴上行動,嚴重的就會在身體上行動,從而造下嚴重的業。將來因爲這個業而得果報,這就是業障了(注意,這裏說的善、惡都是業)。
所以,有的法師講,玩遊戲會墮落,甚至墮落到地獄裏面。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結果。但是絕大部分人因玩不好的遊戲而墮落是一定的,因爲他的八識田裏已經被這個“比較刺激”的東西汙染(如果本不幹淨就會加深汙染),將來積聚到一定時候就會付諸行動。
同樣,善的遊戲會引導人們向善,將來得到樂果。但事實上,善的遊戲很少,這是因爲我們會感覺這些善的遊戲不夠“刺激”,從而很少人想玩,最後遊戲公司因爲效益不好也不願意生産。所以說,玩遊戲基本上是屬于危險的行爲,我們沒有必要去涉這個險。
有人覺得玩遊戲沒有形成實際傷害,沒什麼關系。那麼他們看了上面的文字,應該有一點認識了。因爲我們的業,是身、口、意叁業在造,玩遊戲至少是在造意業,也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爲玩“比較刺激”的遊戲,感覺沒有成爲事實而認爲“沒什麼關系”。
其實,我們大可以將玩遊戲的時間放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上。只要能夠認真投入,工作、學習、生活一樣充滿樂趣。所以,最好是什麼遊戲也別玩,把這些時間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將來網絡禅堂建好了,大家可以進網絡禅堂去坐香,這樣不管從哪方面來講都是非常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