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起與放下
張永祥
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舉起是很吃力的,因爲舉得時間長了就會臂膀酸困,眼冒金星,站立不穩。這時候誰又能想到放下呢?人們大都喜歡高舉再高舉,于是就用盡畢生精力,生命不息,高舉不已,辛勞一生。
生活中,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心想讓子女出人頭地,考重點學校,考名牌大學,考研出國留學。于是父母就全身心爲子女服務,學業上不讓子女有多余的休閑空間,學生回到家稍有空閑,父母脫口而出就是:“寫字去,做作業去”。而家務勞動什麼的是一點也不讓孩子插手,唯恐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父母對子女期望越高,就把子女擡舉得越高。這樣一路下來,父母畢其一生都在爲子女服務,耗盡心血。但是,這樣最後得到的是什麼結果呢?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學奴”、“多少“小皇帝”,我們就會明白一切。現實生活中,父母都是在爲子女活著,都是在高舉著子女一路走來。太多的關愛、太多的牽挂造成了無數的唠叨父母,兒女的心都讓父母操完了,可是能有多少父母如願以償呢?又有多少子女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讓我們看看生活中的各種新聞報道吧,今天有學生弑母弑父,明天又是子女毆打父母致殘,這是何等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啊!而細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大多子女都嫌父母管束太嚴,給予自己自由活動的空間太少,于是就對父母心生怨恨,以致終釀悲劇。
其實,父母不必強求子女太多。現實中,人才的界定也不限于此。社會是一個多元體,它兼容並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需要尖端科技人才,也需要技術工人;既需要農學家指導農業科技,也需要農民耕作務農。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十個指頭有長短,各有各的功能,誰能分出優劣?各人頭上一方天,每只羊嘴裏都有一撮草,何必強求一致呢?
佛家講,貪欲所指,迷途難返是謂癡。因貪癡而生嗔怨,抱怨社會,抱怨子女不成材,追其原因是只知舉起而不知放下,只知進而不知退。學會放下,首先要有一顆平常心,以平常心教育子女,培養孩子的創造思維和獨立意識,讓其自由發展,這樣自己輕松,孩子也輕松。對于放下,不僅是一種解脫,而且是一種智慧。因爲擁有的越多,煩惱就越多。就像有些人,由于對子女過分溺愛,總嫌給孩子留得少,千方百計給孩子攢錢買房子、買車子,有的甚至連孫子的錢都攢下,而自己卻省吃儉用,如此重負背上,還不完的子女債,何時是個頭啊!
舉起與放下是辯證統一的,舉起是希望,是有爲之舉。可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個度,該舉起時就舉起,該放下時就放下,這樣才能進退有據、伸展自如。不過,怕就怕在貪癡二字。過分的希望,是貪癡,是只知進而不知退,是只知舉起不知放下。如果這樣,那就適得其反了,事與願違,于是煩惱叢生,産生嗔怨之心。舉起是積極入世行爲,放下是聖賢清醒智慧;有爲功德是舉起,順其自然是放下。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就是以如此平常心來對待舉起和放下。與其舉起苦苦掙紮還不如放下海闊天寬,能放下,才能顯示清醒和智慧。凡事不可強求,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一切都在隨緣。因此,舉起是緣,放下也是緣,關鍵就看你如何修緣。
在人生旅途上,我們要放棄沈重的欲望,放下過度的需求,舍棄不必要的執著,還自己一片純淨的天空。我們常說“放心”,就是要把心放下,輕松上路,這樣眼前才會現出一片晴朗的天空,才能看見多姿多彩的世界。“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意思是叫抛棄人我,放下善惡念頭,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解脫。
勇于舍得放下貪欲之心,將獲得的是意外的幸福。這種幸福就是如釋重負,一身輕松,心靈得到救治。放下過去的一切,卸下心頭的包袱,只有知足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只要你能感覺到幸福,你就是最幸福的。
摘自《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