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曆史上的“方便通經”▪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天到晚抓小節就看不到大的方面,禅師經常批評的就是一天到晚抓小節就抓不到大的東西,就是這個意思,對經典也是這樣的,所以禅師批評經師和律師一天到晚在文字裏面咬文嚼字,辯來辯去。要抓住心法,還辯來辯去幹什麼?所以才叫方便通經,要去彙通這個經典就是方便。

  講到經典,禅師還有一個講法,就是我們怎麼去讀詩,過去禅師有很高明的地方,經典不是說你只懂得這些經典的文句就了解經典的意思了,不是這樣的。就像我們現在研究佛經,在國外我們要做佛教學,按照國際學的慣例,我們在國外研究佛教的時候,其實裏面要花很多年去學語言,去學習梵文,巴利文,藏文,這是最基本的,有的還要學習蒙文,學習這些不同的文字。佛經是從那些語言翻譯過來的,你先要了解佛教的意思,你首先必須要了解那些文字,好像這些文字了解清楚才能了解佛經的意思。問題是這樣嗎?好像這個已經成爲學術界公認的了。在學術界裏這個人懂得梵文就懂得欣賞了,你們不懂得梵文就不要研究,你們沒有資格研究佛教。你不懂巴利文還談什麼佛教,很多人流行這個觀念。問題是,是不是你了解文字後就能夠了解經典呢?沒有那麼簡單,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像一個文字學家去看中醫的處方,處方每個字都認識,但是你不知道這個處方的意義在哪裏。

  佛陀講經和我們不一樣,雖然用白話,但是佛陀講經他用了很多的比喻。我們看《法華經》裏面講過,佛是種種因緣譬喻,多以譬喻明義,經典裏面很多都是譬喻,我們現在的講法叫隱喻,好像是講這個東西實際上不是指這個東西。所有的經典講的都是隱喻譬喻,所以不要死在譬喻下面。你看《壇經》裏面慧能大師就了解這一點,慧能大師人家問他《法華經》,他怎麼講的,《法華經》無多語,需見盡是譬喻因緣。慧能大師說,《法華經》不是很複雜的,沒有講很多話,全部是打比方而已。這一點我這裏簡單提一下,我以前專門做一個研究,我專門去研究天臺智顗大師所解釋的那個《法華經》裏面普門品,因爲普門品在佛教是最流行的,很多佛教徒都可以背的,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們都認爲觀世音菩薩是指這個。我建議大家去看看天臺智顗大師《天壇經》裏面怎麼講的這個意思。你們讀錯了,你們讀的經典都是表面的意思,智顗大師說真正裏面都是比方了,不是真的那個樣子。禅宗也是這樣講的,都是比喻了,所以說達摩大師也認爲說,經中有了秘密之意,這是他的原話。他說,其實任何一個佛經都有密碼在裏面,秘密之意就是你懂得裏面的文句是沒有用的。那些語言學家懂梵文也沒有用,拿一個經典給你,《法華經》裏面我每一個字都懂,然後我懂《法華經》的意思,沒有那麼簡單,你還沒有解密,經典裏面有秘密在裏面,這個秘密怎麼去解,這個就是要觀心。

  有一篇著作叫做《觀心論》,據說是達摩大師所作,但是後來學者考證說是神秀大師所作,這個有爭論,這本書裏就是講讀經是怎麼讀的。你認得字就可以讀經嗎?沒有那麼簡單。經典裏面有秘密之意,要你去解。比如觀世音論裏面講,我們修行要修很久,要千萬年才能成果,實際上達摩大師講並不是那個意思,你們看經典只是看字面,看錯了。他說叁大阿僧祗劫就是指“叁毒心”。比如說在經典裏記載說佛陀曾經以叁頭六身才成佛道,後來就有解釋說,叁頭是指叁聚淨戒,六身是指六波羅蜜。什麼叫做燃燈?什麼叫做燒香?我們知道表面上的燃燈就是點燈,燒香就是點一個香。達摩大師說經典這樣講其實是比喻而已。

  比如講叁界,達摩大師在《悟性論》裏面解釋的叁界就是貪嗔癡,都是從我們的心法去理解的。他說如果我們能夠把貪嗔癡解決掉了就是超叁界,超叁界不是指外面的境界,就是把你的貪嗔癡解掉就是超叁界了。他說叁大阿僧祗劫就是講“叁毒心”。你有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阿僧祗劫,就是這麼簡單,這是從心法上解釋的。達摩大師說我們一般的解法就是不解如來叁大秘密之說,我們都是只讀表面的意思。他說佛所說經都是無量方便,要我們方便理解,不要把所講的那個文字看得那麼死板,因爲一切衆生智慧還沒有那麼高,直接講你聽不懂所以就打比方,但是我們不了解佛陀的意思,所以假有爲欲無爲。佛陀講的經典都是比方而已,他是比方你是怎麼樣無爲,如果你不去修內心,只外求的話,這樣就不對了。什麼叫做伽藍?伽藍是梵文,寺廟的意思,我們中文翻譯成爲親近地,寺廟原來就是親近的地方,是指永脫叁毒。我們的修行讀經不能夠死在句下,所以達摩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我們對待經典如果不能夠見性,就不明善知識,所謂善知識並不都是很能講經的人。若不見性,縱說得這十二部經,講得頭頭是道,但是最終還是不免輪回。佛教曆史上的善心比丘,就是這樣的,很厲害,所有的佛經都記得,但還是要輪回,更何況能夠解釋一部經兩部經有什麼了不起。這裏面就可以看到禅師我們怎麼對待經典,怎麼讀經,讀經不是懂得文字就可以讀得,經典裏面很多秘密之意,如果你不了解觀心,你讀經典就容易理解錯誤。這個錯誤不是說你不懂文字,不是說你不懂得梵文,不是說你不懂得巴利文,不是說不懂得藏文,不是說你不懂得中文,而是因爲你不懂得觀照自己的本心。

  你要讀經典,知道文字上的意思那個是隱喻,隱喻有很多的譬喻的因緣。你要了解真的意思是什麼,而不是掉在他的本喻裏面。一般我們講慧能大師就會講到《壇經》,其實還有一本著作,這本著作是不是慧能大師的著作有爭論,但是這裏面很多思想一定是接近慧能大師的,這本著作在日本有很多人研究,中國的學者幾乎都沒有提到,這本書就是《金剛經解譯》,這本書在《大藏經》裏面找得到,是解釋《金剛經》的。這裏面就解釋的很清楚,禅宗是怎麼看待經典的呢?什麼叫做經典呢?經者境也,他說經典就是我們入境的境,是成佛之道路,經典是讓你去成佛的。應當內修般若波羅蜜經以示修行,如果你只能誦經,不能按照那個修持的話,就不叫真正的慈濟。慧能大師經常講十二部經在人心中本自具有,所有的佛經都在你的本性裏,你本來就有,只是你不往內找,卻到經典上找,所以就找不到。我們讀經典讀不懂的地方是什麼原因呢?不只是因爲文字的原因,就是因爲你的心不明白。他說你讀不懂經典不是因爲你沒有文化。那慧能大師也沒有文化,什麼經典佛經他都懂的。不是因爲你沒有文化,不懂梵文巴利文才不懂經典的,是因爲你的心裏面還不夠開悟,所以讀經典才讀不懂。所以他講,我們要怎麼樣才能了解經典呢?必須要先親近自己的本心才能了解經典。

  如果這樣來看,經典就是第二義,也就是說,經典的話在禅師看來不僅可以說只是注解你的本心,而且禅師可以根據自己修行的過程,依據自己的本心隨意解釋經典。你說隨意也不是隨意,它是按照本性,在我們看來不太符合文字的意義。所以禅宗裏面經常講,如《壇經》裏面講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真正的佛法妙理不在文字裏面,而在于真正的觀心。當然到曹溪門下,就是慧能大師門下的弟子,他門下的五葉,我們說“一花開五葉”,各家對經典的用法都不太一樣,這個因爲篇幅的關系,我們沒有辦法詳細加以解說,但是有一個重點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禅宗的傳統對于經典的態度,不是我們一般所了解的完全不讀經典,也不是像一般的經師論師那樣去看待經典。

  禅師對于經典有他非常獨到、非常深入的地方,以後我們習禅,怎麼樣去看待那麼多經典,我想我們從祖師大德,特別是從早期祖師對于經典的看法裏面應該可以得到很多的啓發,這裏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心釋經”,先觀照自己的本心,通過觀心的方式去了解經典真正的意思。

  

《禅宗曆史上的“方便通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