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聖解,直心前行
◎布藹
後世衆生學佛,求道者多,成道者少。非是諸佛不保佑我等,實是我等無始以來在六道中滾染的時間太久遠了,分別心重,攀緣外境之心不能熄滅的緣故。加之,外境中迷人的色聲強烈,致使我等迷失其中而不能自知。因自我發心不正而使諸多魔境界常常顯前,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終至于墮落無間,實在讓人揪心啊。菩提道上魔障重重,誠惶誠恐,使學人如履薄冰。所幸有諸多佛法經典留世,我佛慈悲,使我等能有鑒別諸多魔事的機會,以使我們不迷失于其中而不能反顧。
何爲魔及魔事。魔,即魔羅。意譯爲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又稱惡魔,指奪取吾人生命,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
據《普曜經·降魔品》記載,佛陀成道時,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悅彼、快觀、見從等四女前來擾亂。《長阿含經·忉利天品》、《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處,爲破壞正教之神,稱爲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據《增一阿含經》有言,魔王波旬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經》舉出欲貪、不歡喜、饑渴寒熱、愛著、睡眠、驚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競利爭名、愚癡無知、自譽矜高、恒常毀他人等十二魔軍。又從內觀而言,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能擾亂衆生者,均稱爲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爲內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爲外魔,二者合稱爲二魔。
《大智度論》上說,除諸法實相外,其他一切均爲魔。《瑜伽師地論》列舉有四魔之說,即:五蘊能生起種種苦惱,爲奪命之因緣,稱爲五蘊魔,又作陰魔、蘊魔、五衆魔、陰界入魔:能招感從生至死之煩惱,稱爲煩惱魔;“死”本身稱爲死魔:障礙解脫生死者,稱爲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則爲五魔;或四魔加上無常、無我等四顛倒心,則爲八魔。《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則舉蘊、煩惱、業、心、死、天、善根、叁昧、善知識、菩提法智等十魔。
所謂魔事,即障礙之事。也就是說一切障礙修行、偏離正道之思想行爲都是魔事。“有所興業而有所作,則爲魔事。若使志願有所受取,而有所奪,則爲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諸著識念求望,則爲魔事。”
《華嚴經·離世間品》中,普賢菩薩又爲我等開示了十種魔業:
即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
惡心布施,嗔心持戒。舍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爲魔業。
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爲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爲說。是爲魔業。
不樂聽聞諸波羅蜜。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是爲魔業。
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靜。是爲魔業。
于菩薩所,起嗔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彼所有財利供養。是爲魔業。
誹謗正法,不樂聽聞。假使得聞,便生毀呰。見人說法,不生尊重。言自說是,余說悉非。是爲魔業。
樂學世論,巧術文詞。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或以妙義,授非其人。遠離菩提,住于邪道。是爲魔業。
已得解脫,已安隱者,常樂親近而供養之。未得解脫,未安隱者,不肯親近,亦不教化。是爲魔業。
增長我慢,無有恭敬,于諸衆生多行惱害,不求正法真實智慧。其心弊惡,難可開悟。是爲魔業。
佛在《楞嚴經》中有詳細地列舉出了修行過程容易出現的五十種陰魔及魔境。面對諸多魔及魔事、魔業,我們是不是就要止步不前呢,我們究竟該如何作爲?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上說:“若菩薩成就四法,而能超越。雲何爲四?所謂不忘菩提心故。勤修六度不放逸故。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住甚深理護持正法故。善男子,菩薩若與此法相應,決定能摧諸魔怨敵。是爲菩薩超出四魔。”
普賢菩薩更進一步爲我們明示道:“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舍離魔業。何等爲十?所謂近善知識,恭敬供養,舍離魔業。不自尊舉,不自贊歎,舍離魔業。于佛深法,信解不謗,舍離魔業。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離魔業。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離魔業。常求一切菩薩藏法,舍離魔業。恒演說法,心無疲倦,舍離魔業。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舍離魔業。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舍離魔業。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舍離魔業。是爲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出離一切魔道。”
這使我們的信念爲之一大振。我們不能特說某人就是魔,其所做事就是魔事、魔業。菩薩學法,不舍一法;菩薩度衆,不舍一衆。所有一切都是針對個人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煩惱、迷惑、障礙等等。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認識清楚這些東西的本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是空中撈月,更會自造更大的惡業。
而我們凡夫在修行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的錯誤,就是不持禁戒,自作聖解,不證言證,狂慧迷心,以大師自居,欲廣做佛法、佛事,不知菩薩行願的無止境。尤其是時下許多參禅之人,更著“空”,撥無因果,引發狂禅,總是認爲別人做善事都是著相,一切都無所謂,無所顧及地到處亂發議論,因此而誹謗聖賢還不能自知;或者認爲參禅就是什麼都不做了,一天到晚遊山玩水,認爲在世界上幹什麼都沒意義,也沒有工作進取心,正墮在惡空井裏面;還有一種成天死命打坐,不能做利益衆生的事業。這都是惡空見,此惡取空、斷滅空,如猛虎,禍害學人不淺啊。所以,佛說:“甯執幻有如須彌,不取惡空如芥子。”這樣的教戒不是莫須有的空洞說教,也不僅僅只是修行人才應該記取的教訓,時下現實生活中就有無數這樣的教訓,是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的。就像人們常說,初生的牛犢不怕虎。我們要問,爲什麼初生的牛犢不怕虎。固然人們可以說,初生的牛犢是無所畏懼的,但我們要說初生的牛犢的不怕虎只能是一種無知的、盲目的無所畏懼,它的不怕虎是因爲它沒有見識過老虎的比它厲害的手段,而當它真正地見識了老虎會吃它的時候,才能真正認識到老虎吃牛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也常常在說,“菩薩畏因,凡人畏果。”菩薩畏因,是因爲菩薩真正懂得因果的真實不虛,透過一個將要發生的因子,可以看到未來可能所要發生的可怕果報,所以當下就鏟除了這個因子落地生根的因緣。凡人畏果,則是說,我們凡人因爲貪、嗔、癡、慢、疑的迷惑,自心的不清淨,看不到當下所生之因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結果,或者說可能也知道其結果的發生,但總是心中常常存有僥幸的妄想而將其忽略過去了。而當事實真實地發生在自己的眼前的時候,常常長歎悔不當初如何如何的。
時下,太多的獨生子女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幾代人圍繞著一個孩子,不愁吃、不愁喝,要什麼給什麼,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好的大學、有一個好的就業崗位,卻很少能有家長認真地考慮過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如何培養其良好的品德,以至于太多的孩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卻依然冷漠無情,性情發育進入了畸形的狀態。在進入社會生活之後,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面對現實的生活不知所措,對一切事情都持無所謂態度,任性作爲。記得去年北京某著名高校中,一位學子因爲嫉妒另一位學生比自己學習好就用刀子將其殺死亡,在警車上卻依然能說出“誰要他學習比我好”的話來。這樣的事實發人深省。
摘自《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