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因緣因果爲依據的佛教道德觀
馬明博
人活在世上是離不開財富的。財富並非是毒蛇,是造福還是造禍,財富無法自主,其決定權在于擁有財富的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使用財富的方法。
佛陀曾指出:“貧窮是一切非義與罪行之源。諸如偷盜、妄語、暴行、憎恚、殘酷等,莫不由此而生。”
佛陀從沒有讓人抛棄舒適的物質生活,他說:“即便僧人要在僻靜的地方修習禅定,要想修習成功,也離不開最低的物質環境。”
佛陀說:“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是走向解脫的必要條件。但是擁有舒適的物質生活,並不是人生的目的。”
佛陀鼓勵信衆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得財富,並提醒信衆不要貪著,因爲金砂雖貴,在眼成翳。如果一個人只盯著金錢,就好像黃金的顆粒在眼睛裏一樣,雖然它貴重,但是它會把眼睛磨痛,甚至會導致種種眼病,乃至失明。
有一個富人,擁有很多金塊。他用這些金磚鋪成地板,每天踩在上面,雖然從沒用過,但是他看一看就非常歡喜。有一天,這些金磚給人偷去了,他傷心得死去活來。佛陀問他:“這些鋪地的金磚,你用過它嗎?”富人回答:“沒有!”“你既然沒有用過,又何必傷心?你丟的,不過是鋪地的磚啊。沒有使用的金錢,不屬于自己。”
功德天能夠幫助人獲得財富。
有窮人供養功德天,早晚都誠意地禮拜。一直供養了兩年,得到了功德天的感應。那天,聽見有人推門進來,一看正是功德天。窮人急忙起來,以虔敬而歡喜的心情去迎接。功德天是一位美麗的女郎。當她將坐下時,外面又有人推門。窮人忙著去看時,這回來的,卻是一位又黑又醜的女郎。窮人阻止她進來,可是那位黑女郎卻一定要進來,她說:“功德天是我姐姐,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們姐妹是從來不曾分離的。你請她,即使不請我,我也非來不可。姐姐來賜與財富,我來消散財物。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
財富是無常的。禅者不應執著財富。
佛陀時代,給孤獨長者是一位富翁,曾在舍衛國爲佛陀的僧團興建祗園精舍。
佛陀對給孤獨長者說:“過家庭生活的信衆,有四種樂趣:第一,能享受以正當的方法獲得足夠的財富,並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第二,能把此財富用于自己、家人及親友身上,並作種種善行;第叁,無負債之苦;第四,可過清淨無過而不造惡業的生活。”
有一個叫做長生的人,在拜訪佛陀時,問道:“佛陀,我們只是普通的居士,與妻子兒女一起過著家庭生活。可否請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在今生都享有快樂?”
佛陀告訴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現生得到快樂。第一,不論他從事哪種職業,必須求精、求效,誠懇努力,並熟谙其業務;第二,對于以其本身血汗換來的收益,必須善加守護(此處指要將財物妥爲收藏,以免爲宵小所觊觎等。這些觀衆必須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一起考慮)。第叁,須親近忠實、博學、有德、寬大、有智慧而且能協助他遠離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識。第四,用錢必須合理而與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費,亦不可悭吝。即不可貪心積聚財富,亦不可奢侈揮霍,應量入爲出。”
怎樣正確地使用財富?佛陀明確地談到如何用錢、如何儲蓄的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