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歸隱 心美 寒山子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一提到他,大家都知道是一位希有的唐詩僧。寒山子好吟詩唱偈,與國清寺僧拾得爲友。其詩語言通俗,近于王梵志。行詩叁百馀首,後人輯爲《寒山子詩集》叁卷。 寒山詩的內容十分廣泛,譏諷時世毫不容情,而對于當時人民的苦難生活則深表同情,可以說是衆生百態的實錄。而不同類別的詩又有著不同的風格特點,如佛道隱逸詩的飄逸淡泊,山水詩的疏野自然,諷喻詩的悲慨直白,寓言詩的委曲理趣,勸世詩的質樸平易。寒山詩中的禅意及思想特色,給予後代影響很大。 要了解寒山子的詩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他的身世。寒山子爲中唐時期著名白話隱逸詩人,老家在陝西鹹陽。少年時父母雙亡,跟著胞兄過活。他曾有過“聯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的豪放自然生活,並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壯闊情懷。那爲什麼他歸隱山崖呢? 首先是入仕艱難,科場不順:“書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覓瘡瘢。”主考官對詩人立意超卓、文藻華贍的文章和筆力雄渾潇灑流暢的書法視而不見,卻瞪大眼睛拼命尋找毛病,硬是以身材相貌不好爲由把他壓了下來。 其次是仕途坎坷爲官不易:“天生百尺樹,剪作長條木”,“骅骝將捕鼠,不及跛貓兒”。 大材小用、未得重用的悲哀,用非所宜、強人所難的尴尬,使詩人感到十分痛苦。于是,詩人面前的仕途變成了一座高峻險惡的圍城;爲了實現理想,他在官場門前被人百般刁難屢遭淩辱;欲想有所作爲,卻又在詭谲宦海中被入隨意播弄受盡難堪:想要維護尊嚴,卻又在羅網金籠中被人任意驅趕折翅斷羽……詩人幡然醒悟:他不可能在這爛汙的泥淖中有所作爲,也不可能在這險惡的官場裏保持獨守的人格。他再也無法忍受,終于發出要沖破樊籬追求自由的呼聲:“不如鴻與鶴,飙揚入雲飛”。 最後他來到佛國仙山遠離塵囂戰亂的天臺山:“一往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在心頭”。鍾情天臺山林的詩僧隱姓埋名,出沒在寒岩,明岩一帶的野林山川間,戴著用桦樹皮做的帽子,木屐破衲,自得其樂。每每于林叢野徑間得句,便隨便題寫在松林山石上。詩句淺顯通俗,明白如話卻深蘊哲理,發人深省,有《寒山子詩集》傳世。寒山子在漫長的隱居生活期間,有充分時間和不受幹擾的環境對人生和社會予以深刻反思。如有詩雲:“人生不滿百,常懷千載憂。自身病始可,又爲子孫愁。” 這裏既指的是世人,也指出家隱居前的寒山子。他終于從佛法中找到了答案。又有詩雲:“人生一百年,佛說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忿似家狗。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須聽獅子吼”。前者指出世人爭名逐利,無有已時,後者指出,要解決人生根本問題就得要好好修學佛法。這裏他又把世人追逐名利的種種醜態,組成一首極爲形象化的諷刺詩,用以喚醒世人。如詩雲:“我見百十狗,個個毛猙獰。臥者樂自臥,行者樂自行。投之一塊骨,相與睚眦爭。良由爲骨少,狗多分不平。” 正是由于寒山子有著不平凡的經曆,才使他毅然歸隱山林,冷眼觀察世界,用詩的語言以諷世谕人。是博大精深的佛法引導他認識人生宇宙的真谛,運用自成一家風格的詩語,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寒山子歸隱天臺山之後,獨立自由的生活使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愉快心情,也使他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生命體驗。在這裏,詩人獲得了萬物競自由的寬松環境:“山花笑綠水,岩岫舞青煙。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 青山、綠水、野花、蜂蝶、山崗、禽魚,無不輕松自在,笑逐顔開,顯示出無限的自由、勃勃的生機,讓人感到自由的可貴和生命的快樂。直到寒山皈依空門佛學之後,我們才看到這位高僧借助山水之喻體悟佛性的真正禅詩:“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山間水清,空中月明,此情此景,正如禅定默知,佛性自明,觀空明理,心境寂然。詩人出家後經常跟拾得交往,談玄論道:“時逢杜源客,每接話禅賓。談玄月明夜,探理日臨晨。”還會:“慣居幽隱處,乍向國清中。時訪豐幹道,仍來看拾公。” 通過相互探討和獨思深悟的體會,寒山子寫出了大量出色的禅詩,爲時人和後代所推崇及模仿,千馀年來廣泛流傳于海內外而經久不衰。寒山子之成爲禅詩大家,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臺灣黃永武說:“唐人中以詩來寫禅理,寫得最多、寫得境界最精湛的應該是寒山。” 摘自《福建佛教》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