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世界(禅慧)

  極樂世界 

  禅慧 

    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了知阿彌陀佛,就不能不知道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講:“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 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可見極樂世界包括兩個方面:一、衆生界的淨化,二、器世間的淨化。“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是衆生界的淨化;“四寶周匝圍繞”等種種國土莊嚴,則是器世間的淨化。

    一、衆生界的淨化

    窺基大師《阿彌陀經通贊疏·示西方要義》中釋極樂國土衆生無有衆苦義講:“其國衆生,蓮花化生無生苦,四序不能遷無死苦,非分段身無病苦,壽命無盡無死苦,無父母親疏,無怨僧會苦。所欲如意,無求不得苦。顔貌端嚴,無諸根缺漏苦。四時一等,無寒暑苦。娑婆世界有漏形軀,四蛇迫身,叁龍害命,乖張病惱,極盡死侵,有愛別離,……蓋迷至理,橫受陰纏,今茲衆人,永無此等,故雲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者, 澫益大師解雲:“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戲,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印順法師在釋衆生界的清淨時,把他分爲叁個方面:一、經濟生活的淨化,二、人群生活的淨化,叁、身心的淨化。經濟生活的淨化也就是物質需求的豐足。極樂世界衆生的物質生活是極盡富足的,“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香花,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彌陀佛48願中第38願和39願就是關于經濟生活的。“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又:“舍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供養,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因此,在極樂世界中,是各取所需、各得所適的。人群生活的淨化方面,極樂世界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皆32相,身真金色。《阿彌陀經》雲“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複如是。”又:“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俾拔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極樂世界衆生是平等的,人群關系是和合的,有友愛而沒有怨敵,是“超越了私有家庭製度和狹隘的國家主義”(印順法師語)的。極樂世界的衆生身心又是極端淨化的,真正達到了依八正道行事。《無量壽經》雲:“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無人之名。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具足六神通,分身十方,做諸佛事。在淨土的環境中,念念向上增進佛法、修行佛法,致力于上成佛道、下化衆生的理想,沒有一點退心。

    二、器世間的淨化

    極樂世界的器世間則是極盡富麗堂皇。這在淨土諸經中都有廣泛的描述。今略舉幾項來說明。如寶樹,《無量壽經》講:“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璃樹、珊瑚樹、瑪瑙樹、砗磲之樹。或有叁寶四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花果;或有銀樹,金葉花果……或有寶樹,紫金爲本,白銀爲莖,琉璃爲枝,水晶爲條,珊瑚爲葉,瑪瑙爲華,砗磲爲實……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這是寶樹的莊嚴,七寶合成,周滿世界,且極整齊,並能發出無量妙音。寶樹的莊嚴在淨土諸經中都有提及。如《觀經》中就有對寶樹的觀察。次鳥雀,《阿彌陀經》講:“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極樂世界不但有樹有鳥,還有寶池,也是七寶所成;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八功德者,一澄淨,二清冷,叁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食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妙善根。“彼諸菩薩,及聲聞衆,若人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澈,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其講堂精舍宮殿樓閣,也都是七寶莊嚴,自然化成,複用真珠、明月、摩尼衆寶,以爲交絡,覆蓋其上。其佛國土,自然七寶,合成爲地,廣大曠蕩,不可限極,且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也沒有大海、小海、溪渠井谷,及地獄餓鬼諸難之趣,更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極樂世界的器世界是如此的莊嚴、富麗堂皇,然而,它卻不同于我們娑婆世界的五欲是讓人迷亂、墮落的,它的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它是行人修道的場所,是協助阿彌陀佛度化衆生的,一入極樂便永離退緣,它只能是激勵人向上修行的。因此,無論是寶樹、寶池、八功德水,還是鳥雀,無不在宣暢妙法,令諸聞者增進道心。《無量壽經》:“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聲,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住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叁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叁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而八功德水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鳥雀則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極樂世界是多麼殊勝和莊嚴啊!且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又以四十八大願普攝衆生,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叁輩九品皆往生,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也積極地助佛弘化,佛又常放慈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娑婆是如此地苫,極樂是如此地樂,我們還不趕快念佛發願往生極樂嗎

  本師釋迦佛把此土叫作五濁惡世。 澫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深刻地分析了五濁惡世的可怕,他講:“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爲時所囿,爲苦所逼;處見濁中,決定爲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爲貪欲所陷,惡業所蜇;處衆生濁中,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爲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而生西方則有諸多的殊勝利益,有無邊的勝益。

    彌陀淨土法門下于易,而得效深,普被群機。這也是“諸經所贊,盡在彌陀”的原因。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當爲智人明智的抉擇。

    娑婆苦,光影急如流,是非人我幾時休,不如早回頭。願我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摘自《普陀山佛教》2001年秋

✿ 继续阅读 ▪ 不住于相(濟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