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發心–一 海濤 輯
1.爲何我們需要有廣大的慈悲心?因爲衆生遍滿廣大的虛空,因此,我們也要有廣大遍滿虛空的慈悲心。
2.唯有空證見和慈悲心,才能開展出廣大如虛空般的慈悲去慈愛廣大如虛空般的衆生。
3.大部份的人都因爲無法了解他人的痛苦而無法生起慈悲。當我們把對象換成自己而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時,便較容易生起悲心了。
4.佛的成就是由慈悲和智慧而來的,因此,當我們修持慈悲與智慧而成就時,便與佛無二分別了。
5.雖然單純藉由了解佛法義理的功德,便可大大改善我們的身心,但是還必須進一步在實修上下功夫。
6.當慈悲心漸漸生起時,我們身上所有的痛苦和不良的習性也會慢慢減少。
7.只要有利他的發心,以及慈悲、智慧,做起任何事就不會慌張而能順利進行。
8.修習佛法完全在于我們一個心的動機和出發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只要發心是利他的,它就是佛法。
9.有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爲世間法與佛法是兩回事。其實世間法就是佛法,這兩者可以互爲應用。
10.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帶著善良的動機,在行住坐臥吃喝中都保持著善念,盡量應用我們的慈悲和智慧去生活,那麼凡事就都是佛法,也凡事都會順利。
11.何謂菩提心呢?它就是一種願一切衆生都能證得究竟佛果的願心。有這種想法就是菩提心。
12.當一人的欲望混合著貪瞋癡時,則一切舉動都會轉爲不善。
13.慈心是祈願一切衆生都能永遠獲得快樂,而悲心則是祈願一切衆生都能由痛苦中解脫的一種發心,其本質是一樣的。
14.只要一個人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即便只有一剎那的時間,我們也可以稱他爲菩薩。
菩薩的發心–二 海濤 輯
1.菩薩發心可分爲叁種:
第一種是國王發心。國王權大勢大,可以命令大臣幫助他的人民,爲他們造福。所以此代表一種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發願證悟成佛的願心。
第二種是船夫發心,指的是一種願與一切其它衆生同時證悟成佛的願心。船夫在船上滿載乘客渡河,船夫不會獨行。這種智慧又稱聖智發心。
第叁種是牧者發心:「願一切衆生都能因我的善業功德而開悟成佛,而我將在每一個衆生都證得等覺之後,才開悟成佛。」牧者會先照顧羊只,最後自己才回家。這需要最大的勇氣和慈悲。
◎雖然在這叁種發心當中第叁種乃是最爲崇高的。但我們可以選擇一項最適合自己的發心去做,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分別。
2.願菩提心的首要特性即是永遠不舍衆生,不論敵或友,我們都要完全平等無差地幫助一切衆生。
3.慈心觀想的本身,就可讓我們消除一切惡意的心念。
4.對一切衆生的慈愛心乃是培養悲心的基礎。大乘法中的誓願就是利益一切衆生,它由更爲強烈的慈悲心所生起。
5.每天持續的修行很重要,千萬不要有搖擺不定的心態。
6.我們不要一下子就想生起很大的慈悲,因爲這樣會造成壓力,一下子就把自己給困住了。我們應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培養。
7.清晨醒來時,像這樣的第一念很重要:「今天我不要傷害別人,我要幫助別人,要對人有所助益。願我今天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建立在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成佛的發心之上。」
8.我們起床前就生起這樣的第一念,也會改變我們一整天的生活。
9.基本的修行就是念頭的轉化,這包括了慈悲和智慧的培養,以便轉一切我們所遇到的外境成爲覺道上的修行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