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明延壽禅師論念佛與修禅▪P2

  ..續本文上一頁,終不取定一門。”(⒂ 念佛、坐禅、誦經都以得“道”爲目的,不拘一門。“禅定一法,乃四辯六通之本,是革凡蹈聖之因,攝念少時,故稱上善”,但必須看到“攝念少時”易出現“沈掉”。“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⒃ 而念佛誦經能除坐禅中的昏昧懈怠,策發身心,端正禅定:

  “經雲,如坐禅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谶,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爲究竟。慈明叁藏雲:聖教所說正禅定者,製心一處,念念相續,離于昏掉,平等堅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衆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迥向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禅定者,是佛禅定。”⒄ 延壽又從自他內外的角度說:“諸佛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內故,諸佛解脫,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雲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緣之道,進修之門,皆衆緣所成,無一獨立。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解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牽曳重物,自力不任須假衆他之力,方能移動。”⒅ 佛教的解脫法門多種多樣,不是單一的,可以依靠自力解脫,也可以依靠他力解脫,如果靠自力不能解脫的人,那就需要借助諸佛護念,自力和他力相結合,才能得到解脫。在延壽看來,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圓滿的,“皆滯隔執,未入圓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結合,亦即禅定與念佛結合,禅淨雙修,才是最好最圓滿的修行方法,他的著名的“念佛四料簡偈”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其偈雲: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在延壽看來,有禅無淨土,如前面所說“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易被妄境界所牽引,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相反,念阿彌陀佛,感阿彌陀佛加被,“何愁不開悟”。由此看來,似乎延壽認爲念佛優于禅定。但延壽在《萬善同歸集》中說“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皆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衆善資熏,迥向發願,得成末品。”⒆ 這裏可能是有感于禅門中“守愚空坐”之流弊而發。

  四、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

  印度佛教中已有西方淨土與唯心淨土二說,阿彌陀等經說西方極樂淨土,說唯心

  淨土者如《維摩經.佛國品》雲:“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中國淨土宗專修西方極樂淨土,禅宗六祖慧能依《維摩經》,力唱唯心淨土,認爲只要心淨,就是西方淨土。修西方淨土者,以念西方阿彌陀佛爲內因,以阿彌陀佛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死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佛國。唯心淨土只是自心的一種境界,現生可實現。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一在西方,一在自心;一在來世,一在現世;一靠自力,一靠他力。

  延壽倡行的淨土,是西方淨土還是唯心淨土?有人認爲是唯心淨土,有人認爲是西方淨土(念佛淨土)。其實是二者兼而有之。

  一方面,延壽從禅宗和華嚴、天臺的立場出發,“立心爲宗”,認爲萬法唯心,“心淨則佛土淨”,宣揚“唯心淨土”。他說:“ 一切理事,以心爲本……真實心爲體,緣慮心爲用,用即生滅門,體即心真如門。約體用分二,唯是一心”,因此“心能作佛,心作衆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⒇ “我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21) 他也援引《維摩經》的話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並引《十疑論》加以解釋:“十疑論雲,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此謂心淨即佛土淨。”(22) 達到萬法空無所有、無生無滅的境界,這就叫“心淨即佛土淨”。這些說法和慧能唯心淨土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他對“唯心淨土”的解釋中又包含了西方淨土的思想。他說:

  “唯心淨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故知識心,方知唯心淨土。”(23)

  這段話裏,如果說前面的 “叁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的解釋,還符合“唯心淨土”本意的話,那麼,其後所謂的“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顯然是西方淨土的含義了。在延壽看來,今生了知一切萬法“唯依自心”, 皆無所有,從而得“隨順忍”,死後便生西方極樂淨佛土中。這種理解和心淨即是西方淨土是不同的。他的偈頌“誓斷無染塵勞,願生唯心淨土”亦可作此理解。(24)

  接著他說:“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淨土。…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迥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若觀彼國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25) 更是明顯的西方淨土的思想。

  此外,延壽在《萬善同歸集》裏引《安國抄》所言西方淨土二十四種極樂,又引《群疑論》所列舉西方淨土叁十種利益,且對此深信不疑,說“如上略述法利無邊,聖境非虛,真談匪謬。”(26) 由此可見他對西方淨土的重視和向往。同時對他日念彌陀佛號十萬聲,日暮時往別山念佛的特行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永明延壽關于兩種淨土的論述中,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唯心淨土指的是現世,而西方淨土指的是來世,現世得唯心淨土,來世往生西方淨土,二者並不矛盾。古來唯心淨土與西方淨土之區隔,在永明延壽這裏融合起來。

  由于延壽對于念佛淨土在理論上的大力提倡和實踐上的笃行,後被淨土宗人列入淨土宗祖師之列;同時,他的禅淨雙修主張爲禅門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爲後世禅宗禅淨雙修新趨勢的先導。以此可見延壽在禅淨二門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清雍正重刊單行本分爲六卷,本文據此本。

  ⑵、⒀、⒁、⒂、⒃、⒄、⒆、⒇、(22)、(23)、(25)《萬善同歸集》卷二。

  ⑶、⑷、⑹、⑼、⑽、⑾、⑿、⒅、(21)《萬善同歸集》卷一一。

  ⑸、⑺、⑻《萬善同歸集》卷叁。

  (24)《萬善同歸集》卷六。

  

《永明延壽禅師論念佛與修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