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談培養合格的僧才

  試談培養合格的僧才

  真禅法師,中國上海佛學院

  辦佛學院的目的是培養僧才,這是佛學院領導必須弄清楚的大問題。我以爲具有一修、兩愛、叁懂的人才,才算合格,是否有當?敬請海內大善知識賜教。

  一修

  沙門,世稱人天師表。要有精進不已的修行,才能取得人們的敬仰。古往今來的大德高僧,都是在修持方面有很大的成就,所以光照千古。我是學華嚴宗的,最敬佩清涼澄觀大師。我們要以清涼大師爲榜樣,來教育學僧。他不但精通二學、四吠陀典、梵文等世間學問,又是一位精通叁藏的大師,把《華嚴經》的研究推向最高峰,取得豐碩的成果。他的《華嚴經疏鈔》是一部傳世不朽巨著。更主要的是,他事事處處能嚴格要求自己,生平以十事自勵。

  體不損沙門之表。僧裝,素食,具足威儀,勤理須發,整潔衛生。對人和氣可親,語言簡練,不苟言笑。

  心不違如來之教。時時以戒律對照自己的言行。以普賢十大願王爲實踐法門。天天誦經、禮佛、常隨佛學。住心毗盧性海,遊意法界緣起。

  坐不背法界之經。法界經即,《華嚴經》。以此經集中闡明四法界、十玄門的道理,故名。〈坐不背〉意即整天面對〈華嚴經〉,或讀誦、或宣講、或注釋。

  性不染情愛之境。情愛,泛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欲。性指心性,意思是說心不緣天欲之境。于此可見清涼大師是一位離欲的菩薩。

  足不履尼寺之塵。尼寺即尼衆的寺院,戒律規定比丘不得一人到尼寺說法。

  睡不觸居士之榻。比丘不能住在居士家裏,身體不能碰到居士的床鋪。意思是說出家人不能離開僧團,在俗人家裏過夜。

  目不視非儀之彩。〈非儀之彩〉即不合乎佛教儀式的彩色,此指戲劇歌舞等俗人喜見之色。

  舌不味過午之肴。戒律規定比丘過午不食。

  手爲失圓明之珠。此指手不離念佛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律製比丘宿不離衣缽。清涼大師從叁藏的經律中提煉出十事,身體力行,贏得朝野人士尊敬,身曆九帝而爲七帝之師,說明比丘要將作行擺在第一位。如果離開了修行,盡管本事再大,不過光頭俗漢而已,毫無生命力。衡量一所佛學院辦得成功還是失敗,標准是什麼?唯一的標准,就是這所佛學院的道風是否好,學員是否能依教起行,于佛法中得到實益。

  出家人以第一重人格是道人,必須把道字貫徹到行住坐臥的威儀上,表現在尋常日用的生活上,最後達到我法二空的境界,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德重的人 ,慈貌在外,和藹可親。這樣的出家人,誰看了都肅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教重于言教,威儀是無言之教。道人一日具足威儀,勝過講十日大經。佛學院的一切工作,都應把塑造學員的比丘形象放在第一位。如果這一工作做得好,佛學院的工作就是完成了一大半。

  兩愛

  作爲一名現代比丘,要具有愛國愛教的思想,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僧才。

  愛國主義是我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曆史上以法顯、玄奘、義淨諸大師,都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不管外國人給他們多麼優厚的待遇,多麼高尚的地位,都一一婉言謝絕。最後他們度流沙,乘危瀾,涉驚濤,出生入死,以不折不回的大無畏精神,回到祖國的懷胞;著名的道安法師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當秦王苻堅提出進攻江左計劃時,道安法師多次上奏請谏,停止對東晉的用兵,均遭拒絕。結果調動八十五萬大兵,向南推進,最後于淝水之役,苻堅果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慘敗。道安法師陰止苻堅對東晉的用兵,意在保衛中原文化不受異族的破壞,其用心可謂良苦。又南宋武林中竺首座某,年八十余,聞元兵至江南,歎曰:“我生于宋,老于宋,乃不得死于宋”《(山庵雜錄)卷上》遂絕粒而死。在近代史上,愛國的高僧,也是不勝枚舉的。如抗日戰爭時期,圓瑛、太虛二位大師領導佛教界的抗日救亡運動,他們的業績將永垂青史。弘一大師此時也提出《愛國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愛國》的口號,鼓勵佛教界積極投入抗日的行列。圓瑛法師看到祖國破碎,何山變色時,竟用淚水寫出《出世猶垂憂國戾,居山恒作感時詩》著名詩句激發佛教徒的愛國熱情。他還經常告誡弟子們說:“愛國是人民的天職,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天職》。佛陀多次告誡弟子報國土恩,即熱愛自己的祖國。

  根據人間佛教的思想,每一名佛教徒都要在自己的祖國裏廣作佛事,利益衆生。因此 佛學院應開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佛教史的課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不應忘記列強多國對我國入侵的血淚斑斑的曆史;也不應忘記國內外多種勢力毀寺逐僧的佛教屈辱曆史。在國難教危的關鍵時刻,每個佛教徒應挺起脊梁,以大無畏的精神,敢于與邪惡勢力進行鬥爭,決不應以宿命信紙的共業所感的觀點,一推了事,任人宰割。應知佛教是緣起論者,在條件不具備時,應努力創造條件。當條件具備了,應抓緊時機,開拓人間美好的未來。

  我們曆代祖師,都在祖國的大好河山裏創建道貌岸然場,弘宗演教,爲中華民族文化增添光彩。我們應該繼承他們的事業,發揚光大。要教育學僧畢業後留在國內,爲振興中國佛教多做貢獻。身居海外的法師,也要以法顯、玄奘爲榜樣,早日歸來爲佛教事業奮鬥終生。

  愛教,即愛佛教教義中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想;衆生平等的主張;報國土恩、報衆生恩、普度衆生的願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原則;慈悲喜舍,四攝六度的精神;廣學多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的教誡;自利利他,廣種福田的思想;遵守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的戒律。愛教的前提是信教,我們信仰佛教, 要像遺教經中,阿那律尊者說的,《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那樣,唯有信之堅定,才能愛之真切。

  愛教必須護教,鞭鞑邪魔外道。例如現在有一個《人間活佛,無上師姑》打著佛教旗號,到處招搖撞騙,蠱惑人心,裝神弄鬼,荼毒善信的心靈,汙染社會的氣氛。對這些利用佛教,騙錢斂財的江湖騙子,必須以無情的揭露,徹底批判,使其沒有藏身之地。

  對教內一些邪見的人,也要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如五十年代初,國內有些僧人提出中國佛教日本化,廢除戒律,僧娶尼嫁,穿著俗裝,飲灑食肉等意見。虛雲老和尚爲了扞衛戒律,與這些人決一死戰,在大會小會,痛斥邪說,向我級領導恺切陳詞。結果虛公的意見被采納了,才使那夥破戒的比丘有所收斂,不敢放肆。虛公搶救戒律的果敢行爲,是現代佛教史上值得大書的一件事。還要應廣慈老法師那樣,爲了扶持正法,不顧個人安危,《甯願終身憂苦,不將佛法送人情。》痛斥不上求下化,不策勵修持的《享受派》。提倡勤儉節約,對紙墨文具,從不浪費。破損的經典,自己帶頭與學人修補。

  愛國、愛教應是每個佛教徒遵守的原則。愛教必須愛莫能助,愛國才能愛教,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這是我們僧青年安身立命之處,至關重要。

  有了愛國、愛教的思想基礎之後,還要有弘法利生的專業知識,這就必須具備叁個懂。

  叁懂

  懂佛教教理和教史

  我們的信仰是建立在般若智的基礎上,即信解並進。

  在教理方面,要深入研究以《般若經》、《法華經》、《維摩托車經》、,大智度論》爲中心的叁論家和天臺家思想體系;以《華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爲中心的唯識宗、華嚴宗思想體系;以《楞嚴經》、《圓覺經》爲中心的禅宗思想體系;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爲中心的淨土宗思想體系。中國佛教傳統,研究教理要以佛經爲主,以論學爲參考。現代佛學院的缺點,畢業出來的學僧不會講經,這恐怕是不以佛經爲主課所帶來的惡果。講經法會,既是佛事活動,又是弘法活動,不應忽視。佛學院要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講經法師,能講大座,又能課堂教學;天臺、華嚴二宗是中國佛教的代表,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産物,我們要將這兩宗的教義和觀法,從古今大德手中接過來,使它再現昔日的風光。作爲一位中國僧人,不懂得中國佛教,是說不過去的。我以爲當代佛學院的教學應以天臺華天爲主。《華嚴》、《法華》爲一切法門之智用,窮盡一切理事之性相。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不讀〈法華〉不知佛陀之本懷。可惜這二部大法,今已束之高閣,成爲絕學,真禅每當思念及此,莫不痛哭流涕!誓在有生之年,繼承先法師應慈上人的遺志,將〈華嚴〉大教傳達室播到神州大地。同時乞請海內外大德們與我把手同遊華嚴法界,團結起來把中國佛教搞下去,擊退目前佛教的歪風。

  研究佛教教理應當注意,不論研究那一宗那一派,都要以人間佛教爲著眼點。唯有人間佛教,才是佛陀的心髓,才具有強的生命力。惟有人間佛教,才能將佛教推向現代化、未來化、國際化,曆萬世而常新。

  在教史方面要懂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叁部佛教史。漢語系要懂日本、越南、朝鮮佛教史,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佛教的全貌;還要研究斷代史、宗派史、專題史、地區史、寺廟史、人物傳等,懂佛教史能使知識系統化,避免保守僵化的錯誤。但要避免走純考證的道路,懷疑一切的方法。如現在學術界流行的觀點,晚期大乘不如初期大簡樸,初期大乘不如部派佛教,部派佛教不如原始佛教,是十分有害的。用這種考證的觀點,改來改致病不是把佛教都有改光了嗎?化們說大乘經是從〈阿含經〉發展出來的,〈阿含經〉是部派佛教的産物,那麼佛經豈不是全部變成僞造的嗎?

  研究佛教史,要講信仰、感應、因果、修證,如果離開這些原則,那是文化史,文化思想史,不屬于佛教史的範疇。再說佛教是超時空的,有些史實,不能用一般曆史的立法去考察。如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能用曆史去考察嗎?如果這些人物是子虛烏有,那麼大乘佛教就失去立足之地了。因此我們要繼承中國佛教史學家僧 佑、慧皎、道宣、鸠摩羅什、法顯、玄奘、義淨、贊甯、道世、志馨、念常、覺岸等史學傳統,寫出一本能反映中國佛教實際狀況的中國佛教史,這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願海內在德同心協力,共襄盛舉。

  懂法務活動

  佛學院畢業後,不可能都是講經法師,也要培養一批僧職(糾察)、維那高級法務人才,熟悉各種法務的曆史、流派、義理和儀軌,熟練掌握多種法務的唱念和使用鈴、杵、鍾、鼓、魚、馨、磬、铛、钗等法器。現在有一部份人看不起法務活動,稱做法務的人爲〈經忏鬼子〉,顯然是十分錯誤的。俗語說〈當天和尚撞一天鍾〉,光當和尚不撞鍾怎麼行?佛教從傳達室入我國那天起,就有法務活動。如東漢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齊祀叁月,興神爲誓〉(見後漢書,光武十五列傳楚王英傳)。中國佛教史上,稱法務活動爲忏悔宗。唱贊,贊誦佛的相好和功德;拜忏,忏悔自己的業障,這是每一個佛弟子必修的功課,無可非議。當代日本佛教學者很注意中國佛教法務活動,寫出一本本中國佛教儀學內容二分豐富,有詩歌、散文、打擊樂器、梵呗、舞蹈、繪畫、中國宮廷禮儀、密教民俗學等方面的知識。宋代的慈雲、明代的蓮池、清代的寶庵,在這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我們要把這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産繼承下來,推陳出新,使之發揚光大。當然對那些以經忏爲營利手段,開經忏公司的人,也要予以批評,令其顧全大局,悔過自新。

  懂寺廟管理

  寺廟管理上,傳統叢林有四大寮口:客堂、庫房、禅堂、衣缽寮等。在八十年代的今天,如何管理好寺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管理是一門科學,現代寺廟管理,有法務、財務、物質、人事、接待、治安、生産、統戰、園林、旅遊、文物、稅務、財政等部門。一個個寺廟能否興旺發達,關鍵在于管理人員能否發菩提心,一心奉公;能否住持正法,道風遠播;有否任勞任怨,委曲求全;能否謙虛謹慎,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能否有豐富的知識,面臨各種問題胸有成竹;能否具有一副清醒頭腦,遇到勝利或失敗,不驕不餒。否則,要豐收管理好一所寺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管理寺廟方面,還要加強法製觀念。使宗教在憲法、刑法和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進行,做到遵法守紀,還要注意淨化寺廟,絕不允許抽簽、蔔卦、求香灰等迷信活動在寺廟的存在。

  寺廟自養應靠什麼?是靠經忏還是靠生産?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不得不說幾句。靠經忏,會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佛教是爲死人服務,是吹鼓手的變種。社會上一般人把和尚看成不吉祥的人。香港人罵和尚爲〈南無佬〉,早晨出門誰看到和尚,以爲今天會倒黴,看來趕經忏給佛教帶來嚴重的後果。能不能靠生産呢?教內頗有爭議。先法師震華上人于抗戰勝利後,著〈佛教經濟十二門論〉,另臺僧人〈出家學菩薩,快把工巧習〉。大聲疾呼,在今天科學昌明,知識發達的社會裏,老黃曆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裝懵懵,等于自趨滅亡。趕緊變無爲爲有爲,化消極爲積極,從事生産活動。並舉出〈一行黃道儀,盧山蓮花刻〉。〈睦州編蒲鞋,惠能墮腰石〉。《巨然山水畫,懷素大草子,精妙稱絕倫,片紙爲珠翠》。《耆城單道開,醫理深造詣,活人且化人,勝于演妙谛》。《洞山叁斤麻,趙州七斤襖,茲以禅法論,西來意了了。茲以西法會,經商兩佼佼。分雨這般精,秤秤當然曉》。主要是看生産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爲了常住,爲了公共事業,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師主張,一個叢林,可以在街市上設店經商。監院、副司應是經商的經濟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廟的空閑房屋,作産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産新産品等。産品可以自産自銷,也可以批給其它寺廟代銷。盈利除了保證常住開支,擴大再生産外,還要大辦公益慈善事業,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這些,誰人譏诮和尚經商?總之,佛法賴僧傳,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氣改正過去《趕經忏》,《吃香火》的錯誤。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不要趴在地上長籲知歎,怨天尤人。

  我以爲具備《一修》,《兩愛》,《叁懂》,的僧青年,才是合格的僧才。我們上海佛學院,是以這樣的標准來要求同學的。

  

《試談培養合格的僧才》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真禅大師聯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