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過,主張“此身”即在現世長生不死則是道教的根本教義之所在。而佛教則喜談“死”後的衆生生活,或可稱之爲人“死”學。因此亦才有了佛教所主張的“穿透生死”、“生死事大”之說。
當然,我們又要清晰地認識到,叁家欲實現他們的叁極目標,都共同主張首先應從人的最初和最深處入手,即人的“心性”處。在他們看來,這是本根的存在,是大者的存在,是本來的存在。由此,“發明本心”,“存心養性”、“誠意正心”;“心齋坐忘”、“虛觀靜觀”、“返樸歸真”;“明心見性”、“即心即佛”、“恢複本來面目”,遂分別成爲叁家修行的途徑。如果選用一個詞和一句話能表達他們共同旨趣的話,那就是“修身”,以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因爲,叁家皆明白,宇宙、世界、社會、人生的本質屬性的呈現要靠“人”去“觀想”,而人怎樣來觀想則取決于人的“心”的狀態,心態如何則又需要人“修”。亦因此之故,我習慣這樣表述人們既已熟知的一些提法,我會把“宇宙觀”、“世界觀”、“社會觀”、“人生觀”倒寫和讀爲“觀宇宙”、“觀世界”、“觀社會”、“觀人生”——這裏,是在凸顯“人”及“人心”的地位和作用。
對儒道佛叁家功能及特點,“古人”和今人多有概括和比喻。宋人概括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古人有喻:儒是糧食,道是璧玉,佛是黃金。今人南懷瑾有喻:儒家是糧食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每當我講授國學談到這裏的時候,都會說,作爲一個中國人是極其幸福的,因爲在中國有這麼多的思想寶庫能提供各種人生所需要的東西。但另一方面,許多作爲現代的中國人又是非常遺憾的,因爲他們全然不知有這麼多的寶藏,對自己的寶貝視而不見,甚或無端輕慢。
我曾對儒道佛叁家的功用和特質作過這樣的總結。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經世、治世、濟世),它強調的是一種“有爲”精神,因而具有“現實”的特點。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它強調的是一種“無爲”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現實”的特點。叁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它強調的是一種“空無”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現實”的特點。總之,入世有爲、超世無爲、出世空無,分別體現了儒道佛叁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我也有比喻: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蓮。入世者甚愛牡丹,超世者獨愛菊,出世者厚愛蓮。
值得強調指出的是,雖然我們通常認爲儒主入世,道主超世,佛主出世,但這種區分不是絕對的。尤其對于中國化的佛教來說更要如是觀。大家知道,儒道兩家源自中國本土,其思想具有鮮明的體用不二,本末一如的中國哲學特色當屬必然。更爲重要的是,重世間那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而作爲外來佛教,就不能不受到中國固有文化的影響。如我們仔細研究佛教思想就會發現,體用一如,本末不二之思維方式亦爲佛教所具有。我們說,儒道佛叁家最終能夠融合,其根本點之一即在于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思維方式。有了這一共同基礎,只要佛教在教理教義上充分考慮到中國“重世間”的傳統,自然會調整他們的思想旨趣。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曆史也證實了這一點。于是佛教由原初一味強調出世而一變爲“即出即入”。那麼表現在世間和出世關系問題上,最終使得叁家走向一致。在儒家高唱“極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雖在廟堂之上,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頂上,又在紅塵浪裏”的聲響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國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見,儒道佛叁家以其各自的表達方式共同回答和解決了人如何處理現實與超現實的關系問題。
儒家“在意”,道家“適意”,佛家“不在意”
如果要再對叁家思想各自的特點及功能作一個更爲生活化的概括,那就是儒家思想使得人“站得高,看得遠”;道家思想使得人“進得寬,想得開”;佛家思想使得人“行得深,放得下”。得儒家思想之精髓定會使人胸襟寬,得道家思想之精髓定會使人想得開,得佛家思想之精髓定會使人忍得了。胸襟寬方能仁愛對人,想得開方能自然待人,忍得了方能慈悲化人。
儒家對人對事很“在意”,道家對人對事很“適意”,佛家對人對事很“不在意”。由此,決定了儒家的人生觀是樂觀、進取、向上;道家的人生觀是達觀、退讓、處下;佛家的人生觀是冷觀、忍讓、放下。具體言之,因爲儒家什麼都“在意”,所以他有執著的精神、有爲的氣概、自強不息的勇氣、敢爲天下先的氣魄。因爲道家對待什麼事均以“適意”爲上,所以他才如此崇尚逍遙曠達,任性灑脫,空靈飄逸。因爲佛家對待什麼事主張“不在意”,所以它才任運自在,不執有無,解縛放下。
人生需要這叁種精神和氣質。該在意即在意,不該在意就不在意,在生活中尋求符合自然的適意。人既要有“樂觀”的精神,也要有“達觀”的心境,還要有“冷觀”的智慧。這“叁觀”體現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道佛互補的特性——中國人的靈魂是多重性的。
最後,我想在這裏給大家講一個外國小故事。一位牧師在家准備布道講稿,但他6歲的兒子一直纏著他,牧師想了個辦法,將印有世界地圖的一張紙撕碎了讓小孩拼。10分鍾不到,兒子就拼好了,牧師驚訝地問他怎麼做到的,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後是一張人的照片,他是按照人來拼的。“只要一個人是完整的,那麼世界也是完整的。”小孩子的話,讓爸爸驚呆了。牧師想,自己幾十年的布道,就是爲了讓別人明白這個道理:只要這個人的心是光明的,這個世界就是光明的。只要人心充滿愛,這個世界就是充滿愛的世界。佛教亦有類似說法,認爲只要心中有佛,看看人人都是佛,而只要心中有魔,看看人人皆是魔。
儒道佛叁家以其各自的核心價值觀,從多個方面、不同層次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我們提倡學習“國學”,就是要汲取“國學”中的精華,就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可稱爲“絜矩之道”的、“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呼喚出來,並將這些東西真正融化在我們的血液裏,淨化我們的心靈世界,使每個人過上符合人性的生活。
《國學中的人生智慧: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徐小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