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密勒日巴空慧與忍的修行(黃連忠)

  論密勒日巴空慧與忍的修行

  黃連忠

  一丶道心是修習空慧與忍辱的基礎

  真正成就密勒日巴大師空慧與忍辱修行的,除了殊勝的因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師用生命全部的意志求法的道心。由此道心才能建立修行空慧與忍辱的磐石,才能真正達到證悟與弘法利生的開展。由于發心的清淨丶正確丶深邃與廣大,才能成爲修習空慧與忍辱的基礎,乃有成就圓滿證悟的可能。

  當然,大師的強烈道心,並非是一夕所發,而是經過許多痛苦折磨與無常變幻的刺激,由生命真誠深刻的反省及自覺所逐漸醒發的。例如,大師學習降雹與誅法咒術,殺死叁十五人之後,開始悔悟:

  “我漸漸對于放咒和降雹的罪惡,起了後悔之心。要想修正法的心念,一天比一天的強烈起來。常常白天不想吃飯,夜晚睡不著覺;走時想坐,坐時想走;對所犯的罪惡,十分後悔;因此厭世之心,常常湧上心頭。”

  大師到雍登喇嘛處求法時說:“我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請您慈悲,傳我一個今生解脫輪回的法門。”他向馬爾巴上師頂禮時也說:

  “我是藏地來的一個造了惡業的大罪人,我以身丶口丶意都供獻給上師。請上師給我衣食和正法,並請慈悲賜我“即身成佛”的法門。”

  雖然,大師從求“今生解脫輪回”升高到求“即身成佛”的法欲,但是道心尚未真正被激發而鞏固。馬爾巴上師給予種種苦行折磨丶毆打屈辱之後,大師求法的熱忱依然熾烈,直到將絕望而興起自殺的想法,他說:“今生此世不能修法成就,還是自殺了吧!”這種“以死明志”,生命中除了“修行正法”之外別無他事的道心,真令人動容!

  密勒日巴經馬爾巴大師嚴峻考驗後傳法,在山洞中一心修行,此刻已對佛法有一定的信解,道心在對生命真實觀察及體悟中油然生起,他說:

  “叁惡道的痛苦,更是不堪想像,輪回無盡的生死大海中,衆生嘗盡了苦痛和悲哀。我思惟這無盡生死的疲勞和苦痛,令我自然地一心向法;求解脫的渴望,令我決心作佛。……尋求個人的解脫,只是小乘的有限道而已。如爲了悲憫一切衆生,令衆生皆解脫苦海,須要發大慈悲心和大菩提心。思念一切如父如母的衆生對我的恩德和情愛,我將何以報答?所以在菩提道上所作的善行,都應回向給所有的一切衆生。這樣,爲了一切如父如母衆生的緣故,便誓求佛果,發大菩提心,修習一切菩薩行處。”

  由此可見,大師的道心是從厭世離苦,漸趨向憫念一切衆生的大慈悲心與大菩提心,是經過精進修持的體驗,然後發出徹骨徹髓的大誓願心。

  密勒日巴在深山石窟修行之前的道心,是承受身心痛苦折磨的力量,讓道心激勵而催發;後來入山修行,由于堅忍精進不懈而發起的道心,則是離開對待心,對生命真誠的反省丶覺照所醒發,正是上求佛道丶下化衆生的菩提心,以此爲證悟空慧與心契大悲的資糧及憑藉。因此,行者所遭受的一切苦厄,不僅能成爲堅忍修行的動力,更是證悟空慧因果相符的圓滿之因!

  二丶忍辱與禅定是修行空慧的資糧

  大師述說奉命建造石屋的情形:“那時,我背上的肉磨破了好幾個洞,結了疤,疤又磨穿;磨穿了又長疤,痛苦難熬。”他又說:“背上又磨破了一個洞,長了背瘡。這個瘡有叁個膿頭,腐肉伴著膿血,爛得像一團稀泥。”此時大師不僅身體上受到最嚴厲的折磨,心靈上也受到百般刁難與屈辱,不過大師終究百折不撓丶難行能行,堅此百忍一心求法。正因爲如此,大師蓄積了無限的能量,成爲日後苦修的信心及原動力。

  大師苦修忍辱後,成就了精進修持禅定的基礎,初入山洞修定,便展現不同凡俗的精神:

  “我在洞中修定的時候,點了一盞酥油燈在頭頂上;燈不點完,身體不動,也不下座。這樣終日終夜的修定,過了十一個月。”

  強烈的道心與精進修行忍辱及禅定,成爲修習空慧的資糧。所謂“空慧”,涵義甚廣,一般指證悟“空性”後所得的智慧,或指趨入空性的智慧及方便。因此,“空性”的定義及相關指涉的境界十分重要。密勒日巴大師是如何理解“空性”,以及空性與忍辱之間的關系呢?

  瑜伽行者所觀的空性,正是那無言說,無分別,法爾平等性的密宗見。……爲了圓證勝解,所以應該忍受疲勞丶饑苦,抛棄世間一切的愛染,如死屍一樣,不怕死,無礙的,精進修持。”

  抛棄世間的愛染,並忍受欲望的誘惑,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忍受苦修的疲勞丶饑苦而精進修持。前者是心靈上的忍辱去貪,後者則是身體上的堅毅忍苦。兩者表裏合一,成爲精進修持的憑藉及動力。然而,佛教並不認同“苦行”,佛教提倡的是不苦不樂的中道行。雖然如此,佛法亦講求“觀機逗教”,所謂“苦行”及忍辱修行,並非無意義的身心折磨,後者只會徒增煩惱丶深化無明而已,佛法修持有意義的苦行,乃是消滅業障及增益功德的殊勝法門,正如馬爾巴上師對大師所說:

  至于像谛洛巴祖師予那諾巴大師的種種苦難和我給你的種種磨折,這些方法對于今後那些下根人,將會毫無利益,所以不可再用。

  因此,苦行的忍辱法門只適合發大心的利根者。盡管如此,對一般學佛人而言,“忍辱”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誠如密勒日巴大師對他的昔日仇敵姑母所言:

  “我是一個修行的人,修行人最要緊的修忍辱,如果對逆境不能忍耐,那又該怎樣才能修忍辱呢?……成佛以修忍辱爲最緊要。”

  忍辱的修行,並非以對立的心態來抗爭逆境,而是心中無所執著的不動心,同時保持清明的觀照,這才有助于禅定的修持。因此,“忍辱”與“禅定”互爲表裏,相得益彰。換句話說,由于修行忍辱而能獲得殊勝的禅定;由于禅定的修持,摒除外緣,方能堅毅苦修,不受貪欲的誘惑而墮入惡趣。大師對惹瓊巴開示:

  “一心專注習禅時,莫思會遇諸友朋,否則親朋擾清修;堅持恒毅苦修時,莫思酒肉美妙食,否則將墮餓鬼趣。”

  所以,忍辱與禅定是學佛者必修的法門,更是修行空慧的基礎資糧。這個道理看似淺顯,但是內蘊無限深刻的意義。因爲,生命的自覺是無法用任何思想丶技巧僥幸獲得,必須用生命的蘊涵丶最真實的面對及反省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像密勒日巴大師傳給岡波巴那最深奧的寶貴口訣,那麼令人動容及深思:

  尊者說:“我有一個最深奧的寶貴口訣,……我這個口訣雖然至爲寶貴和殊勝,有點舍不得傳人,但是這個口訣如果連你都不傳,還傳給誰呢?”……說著尊者就將衣袍撩起,只見尊者周身上下都是(因多年辛勞)而結成的網狀老繭!尊者繼續說道:“我再沒有比這更深奧的口訣了!我是經過這樣的辛苦去修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堅毅持忍力來修行才好。”

  叁丶空慧與大悲是學佛修證的本懷

  密勒日巴大師由強烈的道心,對無常幻變的塵世不再依戀,從此精進修持忍辱與禅定,終于得證空慧及大悲聖境而究竟解脫。至于,大師認爲的“空慧”,以及如何修持?他說:

  “迷惑根本源于心,若能洞見心體性,即見光明無來去!一切外境所顯現,皆由迷亂心所生,若能深觀外顯體,即證現空不二理。修行本來是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修與無修本不二。能所二見迷亂本,若達究竟離諸見,萬法畢竟不離心,心如虛空不可得,窮究法性理如是。汝應一心勤觀察,超離分別之正見,安住無整無散境,行住坐臥一切時,蕩蕩無執無滯礙,如是行持必得果,遠離言诠與希懼。”

  所謂“空慧”,是在洞見“心”的體性之後的自然智丶無師智丶無分別智,此時色空雙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超越能所對立而達到解脫煩惱輪回的境界。至于該如何修持?首先應用、“一心”勤習觀照超越分別對立的正知見,接著將心安住既不把持又不渙散的自然境界。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心要坦坦蕩蕩,無絲毫執著,也沒有前瞻後顧的猶豫,一切行持如風中柳絮丶水上飄萍的無有滯礙。如果依照上述的方法修持,必然有所證悟,因此而遠離言語的分別诠釋,與希望丶畏懼的侵擾,達致解脫的聖境。

  爲什麼“空慧”與“大悲”是學佛的本懷呢?因爲大悲心是與“空”相應的。換句話說,若無慈悲心便無法證入空性,大師言:

  “在修任何有相無相定以前,必須發慈悲心,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然後以清淨見進入無觀行。最後回向功德與一切衆生,在無分別中作這些事是一切道中最殊勝的。”

  “不修空性及大悲,究竟佛果不能得。”

  “不落言诠此正念,普通觀行焉能比?空性大悲融一體,普通成就焉能比?”

  “以此定境作基礎,至誠懇請叁寶尊,起用聞思之慧觀,通徹明了幽微法;再以觀察之妙慧,于無我境作深觀,配合善巧禅定力,運大慈悲及宏願,發心利益衆有情,以此功德悲願力,則能向上得突破,現量證取真見道,洞見無見之正觀!此時方能心自覺,一切希懼極愚癡!無行自然至佛地,無見自然見法身,無作所欲自然成。”

  “因此,空慧的證取必須有正知見與大慈悲心爲基礎,此是聞思的慧觀,然後配合善巧禅定力,運任大悲心及宏深誓願,則能現量證取悟境,此時心能自覺而洞見無見之正觀,自然見法身丶至佛地。”

  此外,密勒日巴大師所開示的修行原則是“見丶修丶行”叁要素。其中,“見”指見地,如大手印見,也包括對空性及自心的體認或了解;“修”是指定慧的修持;“行”是指修行及行爲的一切活動,特別是心契大手印而産生的行爲。對此,大師曾開示其中要訣:

  “顯現丶空寂及無別,此叁見地之精要;明朗丶無散與無念,此叁修行之精要;無貪丶無執丶無 礙,此叁密行之精要;無欲丶無懼丶無迷惑,此叁成就之精要;無谄丶無隱丶無矯作,此叁密戒之精要。”

  因此,空慧與大悲的修行,同時涵攝叁個層次的圓形運轉型式,正是密勒日巴大師的修行體系。

  由此可知:從厭離無常發起大悲心,同時涵攝空慧正見與忍辱禅定,此爲果地之因;然後經過果地之徑 “見丶修丶行”,即可達解脫的佛地。如此便因果相符,果徹因源。

  四丶結 論

  張澄基先生在《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序文中曾說:

  “我們生在二十世紀這樣一個熱惱的世界裏,讀了密勒的傳記和詩歌,使我們有一種清涼丶滋潤和安慰的感覺。能效法他固然最好,不能效法也至少能獲得“隨喜”和“淨信”的益處!”

  誠然,從《密勒日巴大師全集》來了解大師空慧與忍的修行,的確能夠讓我們在熱惱的世間,和汲汲追求名利的人生裏,重新反省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縱使不能突破現實的樊籬,也可以感受密勒日巴大師對生命真誠的反省,體會他抛棄世間的欲望,思考修學佛法以豐富生命,讓這位“典型在宿昔”的完人風姿,浸潤一下我們昏沈熱惱的現代心靈。

  密勒日巴大師提供吾人一個全新的生命觀點,一個值得吾人參考的生命觀!

  大師在空慧與忍辱的修持上,的確有其獨特風格。不僅“忍”得徹底,並非常正確而殊勝的觀點诠釋“忍辱”的境界丶行相及理論。此外,在“空慧”的證取與唱歌演說的弘法開示裏,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歌詠著生命的莊嚴,他的心聲浪潮激昂澎湃!大師證悟的空慧,更是具體的以生活實物爲譬喻,以眼前景境爲說法的緣起,自然流露其深澈的悟境與悲憫衆生的情懷!

  當然,在中國曆史上,也有許多高僧大德對空慧與忍的修行,有殊勝的見解與確切的行證,諸如唐代的慧能,以及近代的虛雲丶弘一丶廣欽大師,都是值得我們禮敬和皈依的。

  參考書目

  一丶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張澄基譯注,慧炬出版社

  二丶現代散文類型論,鄭明娳著,大安出版社

  

《論密勒日巴空慧與忍的修行(黃連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