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的生平
陳揚炯教授
“善導可嗟今已往,化來老少皆歸向。”這是淨土宗人對善導的贊頌。善導大弘淨土,對淨土宗貢獻很大,被認爲是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他繼承昙鸾、道綽,集中國淨土學說與行儀之大成,使淨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態,風行于天下。中國的淨土十叁祖說尊之爲第二祖,日本淨土宗及淨土真宗尊之爲中國淨土第叁祖。
善導(613—681),俗姓朱,《新修往生傳》說爲臨淄(今山東臨淄市)人,《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則說泗州(今江蘇宿遷縣)人。幼年從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縣)明勝法師出家,常誦《法華經》、《維摩經》等經。偶入經藏,取讀《觀無量壽經》,大爲欣賞。受戒後與妙開律師共研《觀無量壽經》,覺得只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迂僻難行,便修習十六觀。
他慕東晉慧遠結衆念佛之高風,曾親往廬山叩尋遺範。後更周遊各地,訪問高德。聽說道綽在西河(西河郡,郡治今山西省介休市,玄中寺時屬西河郡汶水)盛弘淨業,即于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赴石壁玄中寺相訪。其時正值嚴冬,旅途艱苦,年屆八十的道綽憫他遠來,即授以《觀無量壽經》奧義。他從道綽聽講,修學方等忏法,專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叁昧,于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
五年後,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入寂。善導告別玄中寺,來到京城長安,時年叁十叁歲。在長安先住在終南山的悟真寺,後移住香積寺,常在光明寺說法,晚年住過實際寺,到處弘傳淨土法門。
他日常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脫叁衣。叁十余年中,不別定寢處,不舉目視女子,也不受沙彌禮拜。遠避名利,不受供養。好衣美食,都送大廚供養大衆,自食粗惡以維持生命。乳酪醍醐,從來不飲啖,叁衣瓶缽從來不讓人持洗。獨自行動,不與人相伴,唯恐與人行路談話妨修淨業。施主所布施的財物,用來修複破敗寺院、舊磚塔,燃燈續明,每年不斷,又用來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等。1909年,日本學者橘瑞超等,在東土耳其斯坦吐峪溝(高昌國故址)附近,發現善導所著的《往生禮贊偈》及《阿彌陀經》之斷片,後者附有善導的《發願文》,便是善導所書寫的《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他待人寬恕慈愛,虔心化導,曾作偈勸人念佛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他品德高尚,念佛虔誠,勸化熱心。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有的專誠禮谒求教,有的參加他的道場親承教訓,有的見不到則讀他的著作,有的輾轉傳授淨土法門。他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畫淨土變相叁百余壁。又擅長造像藝術,唐高宗敕于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命他監督造像工程。調露元年(679)奉敕在造像之南建造奉先寺。據《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龛記》(簡稱《奉先寺像龛記》)稱,皇後武氏(武則天)曾捐助脂粉錢兩萬貫,並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之開光法會。
善導傾文采風流于宗教情操,希望世界化爲蓮花,衆生畢竟清淨。像他這樣具有高超文學藝術才華的僧人,自古以來是少有的。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叁月十四日,善導忽患微疾,怡然長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懷恽等,葬其遺骸于長安終南山麓的神禾原,建寺立塔,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1980年5月14日,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淨土宗,雲集兩國僧徒,在此舉行了盛大法會,紀念遠祭善導大師圓寂一千叁百年。
曾傳說有人間善導:“念佛之善,生淨土嗎
”善導回答道:“如你所念,實現你所願。”于是善導自念“阿彌陀佛”,念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他口出,十聲以至幹百聲也如此。善導入寂後,唐高宗得知他念佛口出光明,便賜寺額爲光明寺。由此,世稱善導爲光明大師。
善導在世時,光明寺中叁階教勢力不小。叁階教與淨土宗都唱末法之說,但互相激烈攻擊。叁階教不贊成彌陀信仰,淨土宗則不贊成普禮“普佛”。善導去世不久,武則天改光明寺名,稱“大雲經寺”,並在其寺境內建設叁階院,成爲叁階教在京師的五所道場之一,與化度寺、慈門寺、慧日寺、弘善寺同爲叁階教弘布之道場。依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叁“光明寺”條記載,初唐以後,光明寺中形成淨土與叁階兩宗對峙之形勢。這種形勢,很可能造成善導之死的不同說法。有的說,善導登光明寺前柳樹,西向願佛接引,投身自絕。而元代普度《蓮宗寶鑒》卷四說登柳樹願佛接引,“願畢于其樹上端身立化”。《續高僧傳·會通傳》則說,“有人”聽善導說法後,便“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死者非善導而是別人。這些異說,很可能出于光明寺,不足深究。
自宋以來有兩善導(或作善導與善道)之說。宋王古《新修往生傳》有二《善導傳》。12世紀時日本淨土宗創始者源空著《類聚淨土五祖傳》中曾加以引錄。13世紀時日本良忠撰《觀經玄義分傳通記》第一,載明《新修淨土傳》中卷有叁十叁人的傳記,其中第二十五人爲善導,第二十六人爲善道。前者爲京師光明寺的善導,後者爲終南山悟真寺的善道。南宋志磐《佛祖統紀》第二十七卷有《善導傳》,第二十八卷載《善道傳》。其實,唐代沒有兩善導之說,善導與善道實爲一人。龍門大盧舍那佛的造像工程是善導監造的,《奉先寺龛記》中作“善道”,便是證明。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恽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中,有“時有親證叁昧大德善導閹黎”之文,而且與善導時代相合,當爲同一善導。
善導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贊偈》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主要
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教相分或解義分;其《往生禮贊偈》等四部,
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爲行儀分。共稱“五部九帖”。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即:觀經玄義分、觀經序分義、觀經正宗分定善義、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又稱《觀經四帖疏》,或稱《四帖疏》。此疏卷四《觀經散善義》之末,有“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之語,所以,世稱此疏爲《楷定疏》。八世紀此疏傳入日本,流布甚廣,至12世紀,源空即依此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善導爲高祖。
《往生禮贊偈》又稱《六時禮贊偈》,說明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爲晝叁時,初夜、中夜、後夜爲夜叁時)禮贊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
《淨土法事贊》上標簽題爲《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贊》,下標簽題爲《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
《般舟贊》全稱爲《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是依《觀無量壽經》等說明修學般舟叁昧行道的方法。
《觀念法門》全稱爲《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說明觀念佛叁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與忏悔發願的方法。通常附于《觀念法門》之中的有《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一卷。
此外,宋代宗曉《樂邦文類》卷四載們臨終正念訣》一篇,署名作者爲京師比丘僧善導。宋代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載《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與《臨終正念訣》的內容文字大體相同。
善導教化滿京華,人稱“彌陀化身”,弟子甚多。最知名者爲懷感,著有《釋淨土群疑論》,下面另行介紹。
懷恽,與懷感齊名。唐代屯田員外郎孟銑《釋淨土群疑論序》說:“恽與感師,並爲導公神足。”他本在長安西明寺出家,時善導在光明寺弘法,他即趨侍座下十余年,盡傳善導之學。善導入寂,他于神禾原建造靈塔葬之,又于塔邊構築伽藍,並造十叁級大宰堵波(即塔)。後依敕爲長安實際寺主,常講《觀無量壽經》、《賢護經》、《阿彌陀經》等,勸四衆專念彌陀名號。入寂後谥隆闡大師。
貞固,于汜水等慈寺從遠法師出家,後于襄州(今湖北襄樊市)遇善導,接受淨土法門,精勤稱念阿彌陀佛。至廬山,住東林寺。至廣州,遇到義淨,同渡南海達于室利佛逝。
淨業,于弘道元年(683)出家,善講《觀無量壽經》和《釋淨土群疑論》。他爲香積寺主二十余年,勸修淨土行業,年五十八圓寂。
摘自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