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禅宗

  禅與禅宗

  華方田

  “禅”是梵語“禅那”的簡稱,鸠摩羅什將其意譯爲“思維修”,指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唐玄奘將其意譯爲“靜慮”,意思是“甯靜安詳的深思”。“禅那”只是多種“叁昧”中的一種。“叁昧”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爲“等持”、“定”等。是指精神集中,思想專注。如《大智度論》卷5所說:“善心一處不動,是名叁昧。”因此,“禅”或“禅那”本是佛教各派普遍奉行的一種修行方法,並不爲禅宗所獨有。

  禅宗是隋唐時期創立的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諸宗派中影響最大、傳播範圍最廣、流傳時間最長的一個。禅宗之所以以“禅”命宗,是因爲它以禅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活動。但禅宗之“禅”,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禅定”。事實上,從禅宗的實際創始人六祖慧能始,反對坐禅入定的傳統方式,提倡活潑的禅風,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倒成了禅宗的典型風格,因此,禅宗又被稱爲“佛心宗”或“心宗”。又因此宗以菩提達摩爲中土初祖,故亦稱達摩宗。菩提達摩于北魏末活動于洛陽,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則,以《楞伽經》授徒,被奉爲禅宗東土初祖。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到弘忍立東山法門,爲禅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惠能(亦稱慧能)二人分立爲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晚年入京,爲兩京法主,叁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等;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衆,以惠能爲六祖。後來惠能的弟子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南宗禅法,批評北宗“師承是傍,法門是漸”,南宗遂成爲禅宗正統,流傳天下,北宗禅數代後即告衰亡。相傳南北二宗之爭,始自五祖弘忍選嗣法弟子。神秀作偈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忍以爲未見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忍以爲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認可其嗣法地位。以後北宗主拂塵看淨之漸修;南宗主張識心見性,頓悟成佛。認爲舍離文字,直探心源,聞言當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爲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發慧,定慧等學。惠能所著的《六祖壇經》爲禅宗的代表著作,其所依經典有《楞伽經》、《金剛經》等。

  惠能弟子中最負盛名的是南嶽懷讓(677~744年)與青原行思(

  ~740年)。另有神會居洛陽荷澤寺,創荷澤宗,被尊爲七祖。門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懷讓住南嶽衡山,創南嶽系。青原行思住江西吉安,創青原系。懷讓弟子道一(709~788年)尊稱馬祖。其門下懷海影響最大,稱洪州禅。懷海弟子有黃檗希運、沩山靈{右。希運門人義玄(

  ~867年)在河北鎮州創臨濟宗。靈佑與其弟子仰山慧寂(807~883年)創沩仰宗。行思門下石頭希遷(700~790年)一系數傳至洞山良價,再傳至曹山本寂,師徒共創曹洞宗。希遷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數傳至義存(822~908年),其門下師備之再傳文益(885~958年)創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師備同門文偃(

  ~949年)住韶州雲門山,創雲門宗。晚唐至五代,禅宗發展極盛。兩宋之後,儒道釋叁教合流,禅宗風格略變。大量“公案”、“誦古”文字著述問世。宋代,臨濟宗中又分出方會(992~1049年)所創之楊岐宗和慧南(1002~1069年)所創之黃龍宗。元明之後,禅淨合流形勢大成,禅宗衰微。禅宗傳入朝鮮始于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704~779年),所傳爲北宗禅。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禅帶到朝鮮(820年)。越南禅宗最早爲天喜禅派,爲從僧璨受禅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年)所創。南宋時,日僧榮西在天臺山受法,禅宗臨濟黃龍派隨之傳入日本;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禅法。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禅法帶至日本。稍晚從百丈懷海受禅法之無言通創無言通禅派;後更有黃龍系(一說雲門系)的草堂禅派(11世紀)和臨濟系的竹林禅派(13世紀末)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