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和人生觀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原理。佛教說明了這個人生世界,不論宇宙之大,蒼蠅之小,無不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成;同時亦是因緣而滅。“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是森羅萬象,一切諸法逃脫不了的定律。例如眼前的一棵椰樹,椰的種子,是它自己主力的因;土地,肥料,陽光,空氣,以及人工的培植,是助成它生長的緣。這些因和緣的條件都具備了,就有一棵椰樹出現;將來到這些因緣散壞的時候,這棵椰樹也就消滅了。
再就我們人類衆生來說吧,人生的智愚美醜,貧富苦樂,種種不同的類型,也都是由于各人自己過去先天的思想行爲所造成的業識之力爲主因,現世父母結合的後天關系爲助緣,遂形成我們這個身體。只有自己這個身體還不夠,還要靠後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各種關系來幫忙,才能助成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所以佛教要說,人生世界什麼東西都是因緣而起,這緣起的學說,就成了佛教的中心理論。
世間的人,未明宇宙人生緣起的道理,終以爲宇宙人生是由神創造的,議論紛纭,莫衷一是,好比盲人摸象,難得真相。有些不信神的人,主張“無因論”,說人生的貧富智愚,世界染淨苦樂,都是偶然而成的,沒有什麼原因不原因,我們只好任其自然,安于苦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愁”,這樣就好了,不必去理那麼多!于是對人生采取放任浪漫的態度,趨于頹廢的樂觀派。這種人的人生觀是不正確的。因世界上不論那一種東西,都是有因而生,並不是偶然的。如椰樹必生于椰種,決不會從硬石頭上偶然爆出來的,也是鐵一般的事實。
有些人,不解緣起的道理,又主張“定命論”,以爲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更變,縱使努力,也是徒然的。因此富樂的人,認爲自己永遠是富樂的。自滿現實,不想再求進步,而貧苦的人呢
受了這種定命的思想,也認爲自己的貧苦,是永遠貧苦的,沒有法子可以避免,只有趨于消極悲觀的一途,希望自己早點死了了事。其實人生的真相,又豈是如此!據佛法說,現世個人的窮通苦樂,都由于各人自己過去所做的業因而造成的,但由于自己現在行爲的努力,亦可以隨時轉變,並非命中注定不可更改的。例如一株芭蕉,它自己過去的種子好壞,固足以左右它的現狀的榮憔,但由于現在人工栽培的殷勤和努力,亦可以使它轉弱爲強,去憔成榮。因此,佛教雖說因果,而著重在緣起的轉變,是富有一種人生的活力,不是死板的注定,造成自己錯誤的人生觀。
從前佛的弟子舍利弗(Sariputra)沒有信佛以前,是印度一個青年著名的宗教師。一天路遇馬勝比丘,見到他莊嚴慈和的樣子,肅然起敬,問他的師父是什麼人
答說:是釋迦牟尼佛。又問他的師父對他說些什麼道理
他答自己根鈍,只記得一偈:“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根利,一聽就悟,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于緣起,于是就和好友目犍連(Maudgalyana),帶領了五百個弟子,都皈依了這個真理。
摘自《初機佛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