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佛法的生活—一 海濤 輯
1.「修持」意指自身與佛法合一,而非視其爲離我們之外的一樣東西。當我們和佛法(佛陀的法教)融合爲一時,便能把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時就是真正修持佛法的開始了。
2.修行佛法,從己身出發。它以處理我們心的負面爲開始,並使我們內在所俱足的一切本善升起。
3.我們心的本性是本然清淨且善良的,它可以通過修行,消除心的負面(煩惱障)而顯現出來。
4.以自我爲中心,自以爲是的想法,也就是一種我執的心理——這是萬惡的根源。
5.我們心識中的惡根,源于一切以自我爲中心的觀念,它就像屋中的梁柱一樣。輪回之屋沒有我執之柱的支撐,就不能存在。
6.我執的心態,或一切以自我爲中心的想法,就有如心髒位居人體中心一樣,它是我們負面情緒和煩惱(例如,貪、瞋、癡)的基石。
7.修持禅定,基本上就是在煩惱升起時,馬上察覺對治。
8.在佛教裏,初學者修持禅定的打坐,就是一般所謂「止」的禅修。
9.在「止」的禅修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把精神和注意力導向當下。
10.一開始做「止」的禅修時,它會幫助我們把精神導向呼吸專注的這事上,同時,我們也在處理自己的煩惱障。這是由于當我們專注于呼吸時,心中就沒有其它空間容下任何煩惱。
11.即使我們心中生起煩惱,也會立刻察覺。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貪、瞋、癡等升起時,往往自己不知不覺。但在禅修中,我們要訓練自己在情緒變動的剎那,就馬上察覺。在煩惱一生起時就察覺,是件很重要的事。
12.察覺自己的煩惱,就像控製車子速度的排文件一樣,它不能使我們的車子一剎那間完全停下來,但能減緩車子的速度。
13.在減慢速度的過程裏,留給我們和車子一些空檔,讓我們有時間運用智慧去取得駕駛、穿越馬路的行人、和車子叁者之間的安全。
貼近佛法的生活—二 海濤 輯
1.如能察覺煩惱,不論何時瞋心升起,我們都不會再受它擺布。我們要試著把自己和瞋念分開,不要隨著瞋念或嫉妒等的念頭轉。
2.佛法就是在處理我們的煩惱障,例如心中的貪、瞋、癡等毒素。
3.在處理叁毒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本俱的善,就會顯現出來。
一、我們培養愛心和慈悲來對治瞋恨;
二、開拓我們的心智來克服愚癡;
叁、顯現知足的善性來對治貪婪。
4.當我們降伏惡念時,每個人本俱的善良根性就會展現出來。
5.佛陀教導我們每個人都要自立,並獨自走上解脫開悟的道路,在修行的路上沒有幻想,一切都是穩紮穩打,腳踏實地的。
6.在佛教裏,我們常提到「寶貴」的人身,意指暇滿無缺——五官俱全、身體健康;心識上的特質,例如:信心、勤勉、智慧(智識)也都完備。
7.生理和心理都具備了這樣的條件,這樣的人才能修持佛法,也才是所謂的暇滿珍貴的人身。
8.如果能以真誠的態度來幫助別人,經常想到別人的利益,自己便會比從前更快樂。
9.如果老認爲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應擺在第一位,別人其次,結果便會適得其反,自己的利益總是最後才到來。
10.我們必須了解忍辱的利益,才會有助于對敵人或對那些找麻煩的人生起真正的慈悲,否則我們慈愛的態度只是片面或偏頗的。
11.如果真正努力修習忍辱,那麼即使在怒氣爆發時,我們仍能學習讓愛與慈悲生起。
12.通常我們慈悲的意識都夾雜著欲望或執著,主要的原因是這種慈悲的覺受只能針對特別親近的人而發。
13.如果我們能在心中培養愛與慈悲的美善,觀想他人因你的慈悲良善而得到快樂,就能驅使我們超越這個分別心、執著心的狹隘心胸,並增強了我們放下、不執著的能力。
貼近佛法的生活—叁 海濤 輯
1.皈依時,如果我們發心斷除惡行並且生起利他的心,那麼,不管我們的習氣多重,這種大願終究會引領我們到達覺悟的境地。
2.在金剛乘,皈依的對象有六個。除了佛、法、僧外,行者還要皈依叁根本:上師、本尊、以及勇父空行和護法。
3.佛陀在世時,曾預言在未來末法時期,他將化現爲上師的形相,以便追尋者能得其指引和護佑。
4.上師通常是一位已經圓滿深廣修持、證得高度精神成就的大師,是由一個真實不虛的不間斷傳承所授予他宏揚法教的資格。
5.即便我們獲得人身,具足聰慧,且值遇佛法,若沒有上師的指引,在修行道上也很難有重大的突破。
6.我們未開悟的心,受累世以來積習的牽引,沒有上師超凡的內觀能力和指導,便很難降服它們。
7.上師是叁寶的具體化身,尤其是佛的化身,爲加持根本。本尊是諸佛的示現,以各種不同形相展現出佛性,契合各種不同根性的行者。
8.當行者認知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無別時,便可了悟到自己本具的佛性。
9.勇父、空行與護法是覺悟者,他們行息、增、懷、誅等四種佛行事業,爲行者消除修行的障礙。因此,他們被稱爲佛行事業的根本。
10.佛法的學習即是修行、即是功德的積聚——任何善業、善行的積聚。功德可以帶給我們智慧、帶給我們對真理實性的了悟。
11.如果我們學習一句,或一段佛陀的法教,便會讓我們的智慧更敏銳,積聚更多功德。當智慧增加而且變得更敏銳時,便離真理實性——對實相的了解與證悟,更近了。
12.如果我們學習或教導一句佛法——僅僅是一句,所積的功德將遠比供養珠寶或任何的寶物爲大。
13.學佛法是要找出真理——最真實、最真實的真理。學佛法使我們方便趨進「究竟」真理的了解和證悟,而這也是禅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