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忍辱”(印福)

  淺談“忍辱”

  印福

  每一個佛教徒都知道“忍辱”是菩薩修行“六波羅密多”即六度萬行的一度,它是菩薩必須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若不修忍辱行就不能斷除嗔恨心,不能斷除嗔恨心就不能使六度修行圓滿,六度不能修行圓滿也就證不得菩提大果即成佛。

  在《看破世間》裏登載的一首忍辱歌說:“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無價寶。一朝之仇不能忍,鬥勝爭強禍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總難保。逞財勢,結冤仇,到了後來不得了。讓人一步有何妨

  量大胸大無煩惱。”這首歌道出了忍辱的重要性。

  雖然佛教認爲忍辱無論對他人還是對己都具有很大的利益,可是對于世俗凡夫來講,他們卻不同意此種觀點。他們認爲若是對人忍的話,就是自己膽小怕事、軟弱無能的表現。因而當雙方不論是爲一件大事,還是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誤會,都要爭吵不休,不能互相忍讓,不願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反而還要大聲地吵到大街上故意讓鄰居、過路人知道,不吵出個誰是誰非就決不罷休,以顯示自己的本領。他們不知道雙方總會有強弱之分,強者一時壓倒了弱者,弱者並不會因此而服輸,他會永遠記仇,等到自己有勢力之後再去找當年的對頭算賬。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樣永無休止地冤冤相報,不知何時才能了結,彼此雙方都不得安甯,更不要說自己的人生快樂了。

  從世俗不能互相忍讓的事實來看,忍辱的人並不是懦弱膽小、軟弱無能的,而是爲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著想的,是具有大慈心、大悲心,心胸廣大、強大有力的。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減少自己不必要的麻煩,使自己少一個冤家,多一個朋友。

  在大乘佛教中,忍辱比作爲人身上的衣服和對待敵人的甲铠。《法華經·法師品》說:“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法華經·勸持品》又說:“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铠。”修忍辱行的菩薩正是把“忍辱”當作利益廣大衆生的甲铠,無論衆牛如何毀罵,如何打擊都不憤怒,不傷害任何人,亦不執著。就如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道:“只有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衆生,決不生起半點嗔恨之心,而且還要發大願,在自己成佛後先來度化他。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被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佛陀不但不對歌利王的殘忍感到憎恨,而且還要發願成佛後先來度化他。後來成佛了,佛陀先度化的就是喬陳如(歌利王的後世),這是多麼崇高、偉大的精神呀!

  我們應當知道,辱罵別人有叁種過失:(一)辱罵別人的人,會因辱罵而發怒,—旦發怒,過去由布施和持戒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在一刹那間都會消失無余。《菩薩經》上說:“嗔怒能消百千劫內所積聚之善根。”(二)辱罵別人的人會因辱罵而嗔恨,嗔恨積聚在心中,就像毒箭射在心裏一樣痛苦不堪,不能享受任何快樂。《菩薩經》雲:“嗔怒煎熬,失甯靜和平,不能享諸樂,睡亦不安甯。”(叁)辱罵別人的人,魔鬼就很容易來侵犯他,使他整日不得安甯。而能忍的人不但會消除自己的罪業,增長自己的功德,還能得到世俗的各種順緣和安樂,有利于和別人和睦相處,還能起到教化辱罵人的作用。

  知道了忍辱有很大的作用,但要怎樣才能做到忍辱呢

  這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做:

  (一)有人辱罵我時,應當想辱罵我的人,在過去世時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或者親屬,他們對我的恩德是難以計數的,不應該生起報複的念頭。

  (二)有人辱罵我時,應當想罵我的人被我在過去世時罵過。他今天罵我、辱我是我應受的報應,我應當接受我的報應,不再去造業生果。況且人都是四大和合的,不是實有的,任他去辱罵我,不關我的事。

  (叁)有人辱罵我時,應當想每個人都有過失的時候,要寬容一點。孔子也說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只要自己能忍,他最終會感到慚愧的。

  (四)有人辱罵我時,應當想衆生都是受業力的牽引而不能自禁的,況且他也會受到因果報應,何必還要去傷他呢

  (五)有人辱罵我時,應當想凡夫俗子都在受著苦苦、行苦、壞苦這叁苦的煎熬,應該盡力地減除他的痛苦而不應該再去增加他的痛苦。

  這樣去想,我們去修忍辱也就很容易,再也不會因勉強地忍受,而忍出病來了。

  摘自《普陀山佛教》2000年增二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