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淨土與和諧社會(龍昂 李大萱)

  人間淨土與和諧社會

  龍昂 李大萱

  一、佛淨土是和諧社會的典範

  淨土是清淨莊嚴,沒有衆苦只有諸樂的美妙國土。淨土又叫清淨國土、淨界、淨域、安樂土、淨妙土。佛所居住的淨土是沒有階級,沒有貴賤,人人平等,各盡所能,任需享用,國土平整,環境美妙的世界。這裏人人真誠平等,心地純善清淨,一心爲利濟衆生普度有情而積功累德。這裏沒有任何醜惡痛苦,只有無盡安泰妙樂。佛淨土是真、善、美、慧的大樂園,是和諧社會的典範。佛淨土是衆生的本有家園、究竟歸宿。

  淨土理想早在原始佛教的升天思想中有所顯發。《阿含經》中對彌勒在兜率天內院的淨土及下生娑婆成佛的淨土,有最樸實的描述:彌勒淨土,地無荊刺、海水減半、稻出自然、衣生樹上、人壽八萬歲、無諸疾苦、無罰無災,人民皆由善業而生。大乘淨土思想從公元一世紀馬嗚菩薩才得以大力弘傳。《大乘起信論》雲:“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緣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被譽爲第二釋迦的龍樹菩薩于公元二世紀著《十住毗婆沙論》等,令淨土思想趨于完善。世親菩薩著《往生論》大力提倡往生佛淨土信仰。隨著大乘經典逐步傳入中土,淨土信仰在中國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和弘揚。

  一切佛土都是淨土。在中國最早傳播的是彌勒兜率天淨土。佛經中介紹較多的還有東方阿閦佛淨土、藥師佛琉璃光淨土。在公元四世紀前淨土思想的主流是彌勒淨土。直到慧遠大師(334---416)在江西廬山東林寺建立白蓮社,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信仰才逐步成爲中國淨土思想的主流。

  長安淨影寺慧遠(523-59)著有《無量壽經義疏》及《觀無量壽佛經義記》等,大力弘揚淨土念佛法門。善導大師(613-681)在長安光明寺,完成了淨土教判、教理、教法和教儀,是中國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窺基大師(632-682)在《阿彌陀經疏》中說:“因爲廣說西方淨土之事,即以淨土爲宗”。唐代長安是淨土宗的第一中心。在長安稱念阿彌陀佛的念佛聲遍布宮廷市井郊野,誦讀《阿彌陀經》十萬至叁十萬遍,每日念阿彌陀佛聖號一萬至十萬聲乃至有瑞相往生者,不計其數。中國淨土宗一直沿著善導大師的方向發展至今。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是最殊勝、最完美、最清淨的佛淨土,是人類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也就是和諧社會的最佳典範。淨土和穢土是相對的。人類生活在娑婆世界就是一個充滿罪惡,苦多樂少,人心貪婪、嗔恚、愚癡的濁惡之世。人們都思念渴求生活在一個沒有衆苦只有諸樂的現實社會,這是一個良好、優美之社會。太虛大師在《建設人間淨土論》(《太虛大師全書》第47冊)中說:“佛學所謂之淨土,意指一個良好的社會或優美之世界。”這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其實人間是可以建成淨土的,這就叫人間淨土。釋迦牟尼佛用腳尖點地,娑婆世界馬上變成平整美麗衆寶嚴飾的佛淨土。太虛大師說:“人人皆有創造淨土之本能,人人能發建成此土爲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爲淨土。”

  (《太虛大師全書》第47冊)

  無盡的佛淨土是佛在因地發出無上菩提本願,經曆劫修行而成就的真實存在的報土。佛淨土也是其國衆生清淨共業所感的和諧社會。

  人們不但要發願往生佛淨土,更應莊嚴衆生生活的現實世界,即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努力將祖國及全世界建成人間淨土。只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而不努力爲創建人間淨土奉獻力量的人,就不是優秀的淨土宗念佛行人。我們應該既莊嚴佛淨土,莊嚴西方極樂淨土,同時也要莊嚴人間淨土,爲構建和諧社會而奮鬥。

  二、構建和諧社會是實現人間淨土的必由之路

  和諧社會就是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美、世界和平的社會。

  佛淨土是無分別的絕待圓融的四無礙世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理圓融無礙就必然是和順和諧的。人間淨土也要秉承圓融無礙的原則,雖有貧富貴賤的分別,而不至發生對立;雖有善惡而能止惡揚善;雖有陰陽正負卻能相輔相成;卻能相互依存轉化;雖有森羅萬象卻能隨因緣自然生滅變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叁大基礎儒釋道叁家,都倡導以和爲貴,和合利他的哲理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特質。

  佛教文化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爲根本教義來淨化人心,以五戒十善爲人倫道德的基礎,以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爲人際交往的行爲準則。

  佛教以出世間的往生佛淨土爲究竟目標,以入世間的人間淨土理念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從而以構建和諧社會爲現實出發點。

  太虛大師首次提出人生佛教,印順大師和趙樸初會長提出人間佛教的理論後,佛教事業即從出世理想回到實現人間淨土即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層面上來。太虛大師等提倡“學佛先學做人”,“人成則佛成”。中國淨土宗集大成的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提出:“敦倫盡份,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及“真爲生死,發菩提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的淨土宗修學綱領,都將人間淨土的構建提高到究竟成佛道的不可缺少的前提上來。

  《佛說阿彌陀經》指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觀無量壽佛經》指出:“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叁種業,乃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下卷詳述人間五惡五痛五燒並教導說:“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身,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都重在倡導創造人間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也是創建人間淨土的蘭圖。

  熄滅貪嗔癡,令自心清淨,一心利他行善,作一個人間妙好人,再以“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菩薩精神,將饒益衆生爲第一事業。爲人民爲祖國奉獻一切,這就是真正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也就是構建人間淨土的過程。和諧社會的構建方能得到人間淨土的成果。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是成就人間淨土必由之路。

  叁、四攝六度慈悲善行是成就和諧社會的根本

  欲構建和諧社會成就人間淨土,必須以四攝(布施、利行、愛語、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爲指南,以慈悲善行爲根本。有了人間淨土的理想和成就和諧社會的目標,還必須有行動,這就是四攝六度、慈悲善行。

  四攝是布施(舍己私利)、利行(利樂他人)、愛語(說溫軟慈愛話語)、同事(平等待人)四種普度衆生的菩薩行門。慈是給予衆生利樂,悲是拔濟衆生苦厄。菩薩以慈悲爲本懷。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就是無私無我的奉獻,就是大愛,就是大善。這種慈悲善行能實現和諧社會,成就人間淨土,也是最終往生佛淨土的因行。

  二00八年“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雖然天災無情,但中國人民以感天動地的無私大愛,充分體現了人心良善的本性。人們前赴後繼,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無私奉獻,救助他人的崇高精神,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以他人爲重的利他主義的善行。這種慈悲善行,就是我們取得抗震救災決定性勝利的絕對保證。雖然災區人們承受著巨大苦難,在廢墟上,在抗震棚裏,在搶救醫院裏,到處是充滿大愛善行,和諧動人的情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共度時艱的風貌,令全世界贊歎、震驚。人們爲災區自覺捐錢捐物是財布施,溫家寶總理對災民講:“團結一心,共度時艱”就是法布施。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到災區看望災民時說:“我們沒有忘記你們。我們一定能取得抗震救災的勝利”。就是無畏布施。救災物資源源不斷發放到災民手中就是利行攝。人們對災民說:“你們是我們的親人”。就是愛語攝。志願者到災區無私服務就是同事攝。救災現場就是和諧社會的顯現。

  四攝六度原則體現在現實中就是慈悲善行。佛教融入社會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不少佛教寺院都建立了慈善功德會,信衆慈悲喜舍,無私捐錢捐物,救災濟貧,資助失學兒童貧困學生等慈悲善行,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只要我們能行慈悲的教化,作利他之善行,就能啓迪人心,化導社會。一個和諧友善的社會就會更快呈現在我們眼前。

  四、倫理道德的重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

  如何能令人人都懷有一顆慈悲善行的心呢?就得讓人人都有高尚的倫理道德。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心在倫理道德,這就是作人的根本理念和行爲規範。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佛家講五戒: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要求“以五戒十善淨化自我身心,以四攝六度利益社會人群。” 可惜這些倫理道德的基礎,在文革十年浩劫中,早已破壞至極。人們不知什幺是慈悲?什幺是善惡?更不知道爲什幺要利他奉獻?

  倫理道德的沈淪和缺失才是當今中國最嚴重的問題。如何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關健不僅在于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更在于道德、信仰的水準的提升。如果多數人民能對共産主義、大同世界乃至人間淨土有堅定信仰,對慈悲行善爲核心的道德有較高的水準,人人都能自覺自願地慈悲行善,忘我利他,普施大愛,無私奉獻,那幺,和諧社會就必定能早日實現。

  著名學者李英武(弘學)提出:“把低層的信仰,作爲佛教文化來普及,再將佛教文化通過學術研究提升爲理論,並將其研究成果回歸社會。”我們應以此來促進社會道德的建設,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

  五、建和諧社會,從自心作起

  如何讓人們樂于提高道德情操,能自覺慈悲行善呢?這就要從心地上解決問題。建和諧社會,從自心作起。

  佛教認爲“一切唯心造,萬法唯識現。”淨土是自性清淨心所感,穢土是貪嗔癡妄心所現,“心淨國土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欲構建和諧社會成就人間淨土,亦應從心地上求,從清淨心上求,這才是問題的根本關鍵。如果只從法律、製度、行政及體製上求,都是背本求末,不易取得明顯實效。

  《華嚴經》雲:“叁界虛空,但是心作。”又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佛法是心法,是心靈淨化的靈丹妙藥。佛陀一代時教開顯無盡法門,都是在令衆生“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以心地的淨化來令依報清淨。所以佛法就是淨心淨土之妙法,一切法門都是廣義的淨土法門。我們用清淨之心,既要莊嚴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也要莊嚴人間淨土。莊嚴二種淨土是佛教徒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莊嚴人間淨土,成就和諧社會,是一切衆生的義務和責任。

  構建和諧社會,從自心開始。

  

《人間淨土與和諧社會(龍昂 李大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