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宋代以前佛經目錄概述(張岩)

  宋代以前佛經目錄概述

  張岩

  佛教傳入中國始于漢代,當時梵語經文已有譯本。魏帝曹髦時,穎川人朱士行出家以後,西行求經;晉武帝時,敦煌人竺法護隨師至西域,歸來後譯經一百四十五部(見釋僧《出叁藏記集》)。由此佛教盛行,翻譯經書便開始盛行起來。

   朱士行、竺法護所撰之譯經目錄,在後世衆經之著述中可以見到。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也收錄了佛經。東晉時,支敏度撰《經論都錄》、《經論別錄》,通錄古今,並且似已有分類。但奠定佛經目錄之基礎者,當推東晉時釋道安的《綜理衆經目錄》。其旨在“诠品譯才,標列歲月”(梁釋僧《出叁藏記集》)。所收錄自安世高至法立共十七家,並按譯者年代爲次序,逐家立目。“安錄雖僅區區一卷,然其體裁足稱者蓋數端:一曰純以年代爲次,令讀者得知茲學發展之迹及諸家派別;二曰失譯者別自爲篇;叁曰摘譯者別自爲篇,皆以書之性質爲分別,使眉目厘然;四曰嚴真僞之辨,精神最爲忠實;五曰注解之書別自爲部不與經混,主從分明。凡此諸義,臯牢後此經錄,殆莫之能易。”(梁啓超:“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綜理衆經目錄》將當時所有佛經的全部加以整理,是有組織的一部創作。釋道安的弟子釋僧睿的《二秦衆經目錄》,則是續補道安,收錄苻秦、姚秦兼及北涼新譯之佛經。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錄也甚多。竺道祖撰《衆經錄》,分魏、吳、晉、河西四錄。宋王儉《七志》,佛經單列一錄,附于《七志》之後。南齊時,有釋王宗的《衆經目錄》,通錄古今,並分別“大乘”、“小乘”;釋道慧的《宋齊錄》,專錄宋齊二代的譯經,上之東晉之末。又有宋人所撰《衆經別錄》,該錄的分類標准有叁:(一)按教義分“大乘經錄”、“叁乘通教錄”、“叁乘中大乘錄”、“小乘經錄”、“大小乘不判錄”五類。(二)按體質分《篇目阙本錄》、《疑經錄》二類;(叁)按文體分《律錄》、《數錄》、《論錄》叁類(見費長房《開皇叁寶錄》)。因此,可見佛書有大乘、小乘之別;有經律、數論之別。其中又有完阙、真僞之辨。遺憾的是此錄未詳作者(姚明達先生曾疑是釋王宗所撰,但未能確定)。此外,齊梁時阮孝緒作《七錄》,以《佛法錄》爲外篇第一,內分“戒律”、“智慧”、“疑似”、“論記”五類,以及釋寶唱的《梁世衆經錄》。

    南朝佛錄雖興盛,但稱得上是佛錄精善之品的,當推阮孝緒同時略早的釋僧所撰的《出叁藏記集》。它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佛經目錄。是僧根據定林寺經藏,于梁天監年間在《綜理衆經目錄》的基礎上增輯起來的。它的編製體例是:“一撰緣記,二诠名錄,叁總經序,四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克昭;名錄诠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征;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見釋僧《出叁藏記集》之自序)該錄十五卷,分十二部分。(1)新集撰出經論錄;(2)新集條解異出經錄;(3)新集表序四部律錄;(4)新集安公古異經錄;(5)新集安公失譯經錄;(6)新集安公涼土經錄;(7)新集安公失中異經錄;(8)新集續撰失譯經錄;(9)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10)新集安公疑經錄;(11)新集疑經僞撰雜錄;(12)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

   這十二部分中,有六部分標明“安公”,全爲保存釋道安的《綜理衆經目錄》而設,其余六部分爲僧自創。其在“經學錄”方面的突出貢獻是:1、敘述佛典的來曆及翻譯經過,使讀者了解譯經的地點及年月。2、校閱群經,廣集同異,雠校佛經的不同譯本,判明許多疑經、僞經。3、廣搜經序,即“錄”前有“記”,釋譯文異義;“錄”後有“序”,專錄出經著論之序或後記。“令學者雖未窺原書,讀其序亦可知其崖略焉。此實佛藏提要之椎輪也”。(梁啓超:“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地位”)4、詳述列傳。所撰《高僧傳》一卷作爲輔目錄,附于全書之末,對後人研究佛學史甚有參考價值。總之,《出叁藏記集》無論從書目編製體例,抑或從史料價值,均爲後世采用與推崇。釋僧在佛教史及佛教目錄學史上,都有著特殊地位。

   釋僧之後,佛經錄逐漸從譯經特征編排,轉向從佛經內容分類。隋時,奉敕撰經錄者,先後有法經、費長房、彥琮、智果等。現存最有名的是隋開皇年間釋法經編撰的《衆經目錄》。它把“經”“律”“論”分開;有把“大乘”“小乘”各列一錄;叁藏以外的書分爲抄錄、傳記、著述叁集(所謂叁藏指叁大類藏經,即“修多羅”、“毗多”、“阿毗昙”)。這樣,把一切佛書都彙集在一個嚴密的體系中。此外,尚有費長房所撰《開皇叁寶錄》;彥琮所撰《隋人壽年內典錄入》、《昆侖經錄》;智果所撰《衆經目錄》,都是隋代的主要佛經目錄。

  唐代佛經翻譯極盛,佛經目錄也日趨成熟。這一時期經錄學大師前推道宣後有智升。唐高宗麟德元年釋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十卷。其特點有以下幾點:1、按代記人,依次列其所譯,並把《費錄》全部錄人。一經而有數譯者,皆注“初出”、“第二出”、“第叁出”……等字樣。並注明某經初見于某目錄中,使讀者一望而見其著述淵源。2、將釋法經編撰的《衆經目錄》全部錄入;據當時現存者,分別大小二乘,單重兩譯;並在每類之下皆分一譯、異譯、失異、別生、疑惑、僞妄六門,在組織上最合理。此“別生”諸經,釋法經絕對排斥,釋道宣則相對保存。“疑惑”及“僞妄”,釋法經分爲二,釋道宣合而爲一。3、釋道宣立“有目阙錄”,此類爲目存書亡之佛經。且明言錄之爲將來采訪之資。“抱殘守缺,確是目錄學家應有之態度”(梁啓超:“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4、此錄中最有價值的當屬“衆經舉要轉讀錄”,于異譯別行諸經,各擇最優一本爲代表。例如《華嚴經》舉佛陀跋陀羅譯之六十卷本;《涅經》舉昙無谶所譯之四十卷本。諸如此類,此佛經之要目,足以備學者顧問。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釋智升又撰《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其體例基本仿《內典錄》。分“總錄”、“別錄”二部分。“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歲次丁卯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歲,凡六百六十四載,中間傳譯缁素,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叁藏聖教,及聖賢集傳,並及失譯,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其見行阙本,並該前數。新錄合二十卷,開爲總別。總錄括聚群經,別錄分其乘繁,二錄合成十卷。就別更有七門,今先敘科條,余次編載。”(釋智升《開元釋教錄》序《開元錄》最有價值的部分在于其“別錄”,共七大部分。概述之:(一)《有譯有本錄》,包括大乘、小乘、聖賢傳。(二)《有譯無本錄》,收錄名存書亡之佛經。(叁)《支派別行錄》,是指從大部經中抽出一部單行,即“別生”者是。仍然包括大乘、小乘、聖賢集傳。(四)《刪略繁重錄》,即將大部經書刪繁摘要,另成一書。(五)《補阙拾遺錄》,指舊錄阙題,新翻未載諸經。(六)《疑惑再詳錄》,指真僞互參,是非相矛盾之佛書,分別錄之,以待將來聖明高人再爲詳定。(七)《僞妄亂真錄》,每經經過釋智升考定,確爲僞經,並皆附考證之語。由此可見,《開元釋教錄》在佛教目錄中,可謂是集大成。盡管那一時期尚有玄琬的《衆經目錄》,靜泰的《大敬愛寺一切經目》,明铨的《大周刊定衆經目錄》,毋的《開元內外經錄》,圓照的《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但都不及釋智升的《開元釋教錄》那樣登峰造極。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1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