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與回向—一 海濤 輯
◎布施
1.布施的方法——供給于惡人,欲益反招損;如人飼猛獸,無不傷害者。《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2.布施賢者的功德:在佛經裏,將布施比喻成爲農夫耕田,好的田地能獲得豐收,同樣的,多布施給賢德之人,能爲大衆創造更多的福利,爲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
3.布施對象的種類——佛教將布施的對象分成叁種:
一、悲田:即對于困苦之人,我們應該量力而爲,悲憫濟助。
二、恩田:即對于父母師長,我們必須知恩、感恩、報恩。
叁、敬田:即對于佛法僧叁寶恭敬供養,能得無量福德。
4.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舍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大薩遮尼揵子經》
5.《攝大乘論》雲:「悭惜是多財障。」不悭,爲無貪之一分,是心不貪著,能隨人所需,一切給予。
6.惜財不布施,藏舉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餓鬼中受苦,饑渴寒熱等,憂悲常煎煮。智者不積聚,爲破悭貪故。《薩遮尼揵子經偈》
7.施如芥子,獲報如山。《摩诃迦葉度貧母經》
8.若有施主,施于病人,及看病者,斯則名爲滿足大施。《大般涅槃經》
9.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雲何菩薩布施不生憂心?」佛言:「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
問:「雲何菩薩布施之後心不悔?」佛言:「慈悲力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發趣品》
◎回向的意義
1.《華嚴經疏》列舉有十種回向:
一、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饒益一切衆生。
二、回少向多:以芥子般少許的功德,發廣大歡喜心,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普獲利益。
布施與回向—二 海濤 輯
叁、回小向大:將自覺的小乘之心,回向趣于大乘的自利利人。
四、回因向果: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成就一切菩提佛果,令一切衆生同證菩提佛果。
五、回劣向勝:菩薩能夠隨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並且使他回問殊勝的無上菩提。
六、回此向證;一切善根回向永離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淨的彼岸。
七、回事向理:將所修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
八、回差別行向圓融行:從千差萬別的現象界,回向圓融無礙的平等法性。
九、回世間向出世:所有世間善法都能隨順回向出世間法,心常回向出世之道,成熟教化一切衆生。
十、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從宇宙萬有如如不動的理法界,回向本體與現象「相即相人」的理事無百法界。
◎回向的功德:
1.修持回向,不但自身的功德不會減少,並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可廣及法界一切衆生,可謂自他兩利,怨親平等。
2.菩薩摩诃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普能救護一切衆生,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大方廣佛華嚴經》
3.彼不殺、不盜、不邪淫則是菩薩修慈身行;不妄語、兩舌、惡口、不绮語則是菩薩修慈口行;不貪、不恚、不邪見則是菩薩修慈意行。修慈身、口、意則是菩薩等念衆生。
4.菩薩摩诃薩于過去、未來、今現在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及于過去、當來、今現在一切衆生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所有功德果報,悉與一切衆生,共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5.菩薩作如是回向者,是爲菩薩少修善本,獲大果報;多作功德,福報無量。是菩薩成就無量功德時,持是功德回向無量智能,又共一切衆生盡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說甚深大回向經》